近日骑行梁化石人嶂,说是看梅花,但最饶有兴趣的,印象深的,却是在大地村见到的腌制梅菜。上一次来,就有看到,这次又看到。他们是室外大面积的制作,规模有大有小,应是成立了公司。
不由停下来观看。梅菜散发出来的香味,特别开胃,引人食欲,直让我吞口水。我对梅菜的兴趣,也是因为它让我想起家乡的腌菜。
将干的梅菜
梅菜,主产地是梅州、惠州。相传是梅仙姑送的菜种,故叫梅菜。
梅菜历史悠久,据了解,明朝下叶就开始生产制作梅菜,距今有三四百年历史。梅菜是岭南特产,早先上京朝贡,为宫廷食品,又称“贡菜”。有诗:“苎萝西子十里绿,惠州梅菜一枝花”,惠州因此被国务院授予“中国梅菜之乡”的称号。
从现场观看及了解来看,梅菜的制作大致是这样。先是砍菜,原生梅菜从地里砍倒,仰晒一天。然后用刀将整棵菜开成菜芯突出、一片一片连成一体的形状,再晒一天。接着把菜放进四方的水泥池中进行腌制。一层盐,一层菜。大袋的粗盐就码放在池边,用时划开袋子,散倒在菜上面。池子放满了,上面放一块木板,压上重物。腌制3天后,捞出来晒。晒菜费工夫,也比较辛苦。蹲在地上,一棵棵的抖开放匀整。晒的过程中要进行多次翻动。晒至七八成干,呈金黄色就可以食用了。
依我看,梅菜制作主要有两个要点:腌与晒。在盐量、腌制时间上,以及晒的时间上,把控好。再一个,自然是选原菜。原菜以梅州地区、惠州矮陂种植的最好。
梅菜的原菜不止一种。有芥菜、油莱、白菜、雪里蕻、萝卜幼苗或油菜等。要说正宗,想必是矮陂、梅州生产的原梅菜最好。正宗梅菜的原梅菜是上面的哪一种菜呢?或者都不是?我在惠东看到大片种的青菜,想必是梅菜的原菜吧,只是不知道这种菜叫什么名字。
梅菜原菜
梅菜的制作工艺,决定了它的生产时间。
梅菜的生产季节是冬季,一般在收晚稻前播种培育,菜苗大约一个月,收完晚稻即栽种。可利用便于灌溉的稻田来种梅菜。从种植开始,头一星期每天要浇水,第二星期开始可两天浇一次,相隔一段要施肥。梅菜生长期约80天,待菜芯长至10-15公分便可收获。
梅菜的食法多样,是佐餐和配料烹调的美味食品。不寒、不燥、不湿、不热,有增强消化,清热解暑,消滞健胃,降脂降压的功效。最知名的菜肴莫过于梅菜扣肉了。
翻晒梅菜
由梅菜,我想到酥醪菜。
酥醪菜是从东江大哥文中了解到的。酥醪菜的原菜是芥菜。在我的家乡,芥菜很平常,不如青菜受欢迎。没想到这边经过加工,使平常的芥菜成为地方特色菜。酥醪菜的主要产地是罗浮山下的酥醪村。由于酥醪村独特的水质和土壤,种出来的芥菜特别清甜,入口无渣,因此才赢得了酥醪菜这个名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确信了。
酥醪菜的制作过程,相比梅菜要简单一些。
芥菜从地里砍下来,初晒后,放进一个大锅里煮上半个小时左右,捞起,直接搭挂在竹棍上晾晒。晒三四天后半干了,半干后的菜份量变轻,用细绳系串起来后挂在竹架上继续晒。天气好的话,晒上十来天就可以完全晒干了。十斤的生芥菜只能晒出九两左右的酥醪菜干。
可以看出,酥醪菜与梅菜的区别:前者是淡的,是菜干;后者是咸的,潮的。
半干的酥醪菜(图片来源于东江大哥)
由梅菜我又想到家乡的腌菜。
我有写过家乡的腌菜。腌制过程大致是:砍菜,晒蔫。第二天收回来,洗菜,晾晒,除去水份后收回。切菜,切成碎末,越细越好。切好后,在盆里搓揉出汁,接着下缸或坛腌制,一层菜一层盐。第二天就可以炒来吃了。腌菜颜色翠绿发亮,香甜可口,放点辣椒粉同炒,叫炒腌菜。或腌菜炒饭。或腌菜煨豆腐。腌菜煨豆腐,放在炭炉上,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在家乡寒冷的冬天,最适合吃这道菜,是家常菜,也是家乡特色菜。家乡的腌菜也叫咸菜,制作时间上比梅菜要早一些,大体在霜前砍菜,随之腌制。腌一缸菜,可以吃一整个冬天。到来年初春,还吃不完。吃不完的腌菜,从缸或坛里挖出来,摊在䈬篮上晒,晒干,制成干咸菜。晒的过程,散发出菜香味,同样惹人食欲,犹如梅菜。干咸菜易于保存。既可以水炖干咸菜,也可以制作咸菜扣肉。家乡腌菜的原菜只有一种,即高杆子白菜。也有少量用雪里蕻。高杆子白菜是家乡特有,远看似荷,秀颀高挑,叶绿杆白。惠城这边没有这种菜。
家乡的腌菜
咸菜干
家乡用来腌制的高杆子白菜
惠州梅菜腌制
池面压上石块
把菜放到池中
栽种
翻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