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的研究对象:
1.女儿用手机查找作业答案
2.女儿每天把作业快速写完,写过的字词仍然不认识,不会写,不会用
3.女儿每天不午睡,晚上十点半左右入睡
4.女儿读书时经常眼神漂移,念错字音
今天学习了《质性研究》的前几小节内容,回顾时大脑感觉满满的,其实是一片空白,只是觉得老师讲的很好,具体讲了什么,逻辑是什么完全get不到要点。由此随感:相较听觉式学习,我还是更适合视觉式学习模式,因为我看到的总是比听到的记忆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听听写写画画更有,利于记忆消化理解,我想自己在教学中也应该多尝试给他们更多视觉刺激,更多动手的机会。
后来又反复进行观看,总算记住了两个概念,但是自认为深刻理解的,只有上面研究对象这一概念,并且我尽量客观描述我的研究对象。在课程中,老师讲解了聚焦研究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关注一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理解多深?我对这个问题有多大把握?聚焦我能理解,以上面的研究对象为例,如何聚焦,我还是摸不着头脑,难以顺利操作。至于后面几个类似灵魂式发问,也许是为了建立研究者和交流对象的良好关系,达成研究的精神价值和意义,显然,现在要我顺利自然的回答还是很有难度,哪里出了问题,一时还未发现,明天继续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