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失败,只是成功的第一步。不要把失败孤立来看,要把失败当做成功的一段、成功的前段来看。”
1971年3月19日,时年36岁的李敖以台独嫌疑人被捕,于次年2月28日以叛乱罪判刑10年。在狱中,李敖申请了人人害怕的“黑室”——8号囚房,一个白蚁、蟑螂、壁虎、蜘蛛、蜈蚣等来去自如的大约6.6平方米的小房间。根据林清玄作的《我所认识的李敖》一书介绍,“在‘黑牢’里的李敖什么都不做,他每天在牢内散步,因为牢实在太小,他只好走对角线,每天走两个小时来维持身体健康,其余的时间,他只好沉思。”沉思,沉思什么呢?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应该有,不过,他学习的是历史,一个“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的历史学家、大师,大脑的思维喷发欲出,需要找到一个平台来控制这一活力四射的思维,历史学家、大师总是有办法的,于是找到了北京的法源寺作为平台,来掌控自己活跃的思维,净化一下自己的灵魂。经过几年时间的动脑不动手的思维训练,这部《北京法源寺》就在李敖的头脑中形成了,但直到1990年,该书才形成了文字付诸出版,人们得以见到这本书的真容。
北京的寺庙很多,有名的就有万寿寺、白塔寺、智化寺、大钟寺、白云观、法海寺、戒台寺、法源寺、东岳庙等,为什么李敖单单选择这样一个在当时并不起眼的法源寺作为平台呢?
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公元645年,唐太宗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而筹划建设,武则天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戒法事,并正式更改为今名“法源寺”。
悯忠,中国历史上有太多太多的这类故事了,历史学家肯定不缺少这些故事,而近代最典型的莫过于“戊戌六君子”。具有全球视野,想要变法图存的六君子应该是李敖这个希望全盘西化的人士用心追悯的先哲。思维,就这样信马由缰的在此一故事上展开……
几年的黑室构思,10多年的完善,凭借着丰富的历史知识,超人的想象空间,深厚的文学功底,缜密的组织架构,再现了19世纪末期的风云人物。康有为,西太后,光绪帝,梁启超,谭嗣同,王五等等一干人物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了《北京法源寺》这个舞台,康有为的激昂,西太后的无知与傲慢,光绪帝的悲哀,谭嗣同的“去留肝胆两昆仑”,……无不将读者带入那一段让人心碎的历史。维新的失败,成功地宣布了改良的道路不通,剩下的只有革命道路。而革命,就是要革掉满清西太后这种愚蠢、傲慢、无知、误国者统治集团的命。维新变法这一目的,最终变成了维新变法宣传的手段,变成了改良之路不通的手段。这大概就是李敖多年黑室思维的目的之一,也是主要目的吧。
目的之二,大概就是要告诉人们记住这一历史阶段,因为“群体是健忘的、是非不分的、忘恩负义的、残忍的。愈是伟大的民族,愈有这样的特色。”再次提醒人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目的之三就是告诉大家,要有担当。清朝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就一直没有引起反思,没有对现代化的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西太后一直在上升,国家一直在下降。“重要原因固然是中国上下都守旧,看不出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处境,但能看出这种处境的士大夫,自己洁身自好、爱惜羽毛、怕清议指摘、不愿多事、不肯大声疾呼,更是重要的原因。”所以李敖身体力行,在台湾四处奔走发声,甚至到了台湾“立法院”去专门给陈水扁搅局,反对陈水扁的台独主张。
阅读此书,你可以感受到李敖独特的语言魅力,让人有捧腹一笑之感,如:“从帝国转到民国,中国在形式上有了些进步。留了三百年的辫子,给剪了;行了几千年的阴历,给阳了;国旗根据清朝的五色官旗,给改成了五色旗;称呼也不‘大人’、‘老爷’了,给改成了‘总长’、‘先生’了;旧有的官制,也一一给改成了新名目了……”这种语言特点,比比皆是,真感妙趣横生。
一件好的叙事作品,要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故事;第二层,是情感、信念;第三层,是哲学观念。虽然本书故事性让位于知识性、哲学性,也不失为名副其实的好作品,就如老好说的,需要慢慢品的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