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0.85%,首次跌破1%创下有数据记录以来的历史新低。
与此同时,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今年5月国家首次提出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
三孩政策终于靴子落地,但那些走到生育关头的年轻人却没那么乐观。
“一个都养不起,还生三个。”
“90后的一生:一对夫妻、四个老人、三个孩子、九个孙子。”
吐槽一个接一个,不敢结婚不愿生子,几乎成为当下都市青年男女在亲密关系中,秘而不宣的共识。
当生育的主动权终于重新回归到年轻人手中,为何他们的生育意愿反而一去不返?
新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婴儿潮,最近一次婴儿潮已经是40年前。从1981年到1997年,17年间累计出生人口达到3.75亿。
但吊诡的是,在人口保持高速增长的那十几年中,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却一路走低。
在1992年,中国彻底跨入了低生育率水平时代。
这其中不光是政策因素,也跟女性更多参与社会事务、提高工作地位,重新在生育上掌握了话语权有关。
当她们选择生育,需要承担的代价和成本就一个个摆在面前亟待考量。
01首先就是怀孕所带来的巨大的生理改变
在近万名孕妇口述的《生育中没人告诉你的屎尿屁》一文中提到:
怀孕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孕期反应,孕吐、水肿、失眠脱发、妊娠纹已经算是身体最初级的变化。
随着胎儿不断生长,对母亲的脏器会产生挤压,随之而来的是便秘、尿频甚至失禁。
博主@tryguys曾经出过一系列关于“男妈妈生活体验”的视频,在接近生产时,孕妇的肚子接近22-27斤。
顶着一个几十斤重的球四处活动,不仅身体的重心变了,生活的重心也会发生改变。
多数妈妈会在孕期剪发,不是因为“头发跟胎儿抢营养”的民间科学,而是因为孕后梳头实在是不容易。
她们会睡前在腰间垫枕头,否则腰痛得无法入睡。东西掉到地上,她们甚至都无法轻易弯腰蹲下拾起。
从前可以轻易完成的日常变得不再轻松,甚至需要别人的帮助。
大多数孕妇在怀孕期间都会有种“失控”的感觉,一种身体被征用,不再完全属于自己的不安全感。
巨大且惊人的生理变化只是年轻女性恐惧生育的最浅层原因。
在《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中,作者上野千鹤子认为新一代的女性面临的社会压力更甚于上一代。
一方面需要结婚生子,另一方面要维持职业女性的生活压力,女性在两种压力之中往返,不得喘息。
同时互联网上几乎每周都能看到怀孕女性被辞退的新闻。
舆论场看到职场女性母亲角色在求职、工作评价、薪资、晋升机会等方面遭受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加深了未孕女性的恐惧和焦虑。
年轻女性对生育的抗拒,用《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的一句概括似乎更合适。
“丈夫什么也不会失去,虽然努力压抑自己的情绪,却还是难掩心中的不甘,以及好像只有自己会有损失的心情”。
如果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关怀,或对另一半没有足够的信心,女性难免会觉得“生孩子只是我一个人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