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与形式

作者: 一笑Red | 来源:发表于2025-10-12 07:17 被阅读0次

来源阅读请点击:慈善与形式 (文章摘选部分来自《瓦尔登湖》)


原创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4-02 22:09

“我们崇拜的不是美惠三女神,也不是命运三女神,而是时尚女神。她以绝对权威纺纱、织布、剪裁。巴黎的猴子王戴了一顶旅游帽,美国所有的猴子也都跟着戴。有的时候对于在这个世界上是否能够在人们的帮助下做成任何非常简单和普通的事情,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每一代人都嘲笑老的流行款式,但是却虔诚地追随新的流行款式。看着亨利八世或伊丽莎白女王的服装,我们觉得很好笑,就像看到食人岛上的国王和王后的服装一样好笑。一切衣服脱离了人就是可怜古怪的。是穿衣服者严肃的眼光和真诚的生活,才阻止了嘲笑,使得任何民族的服装具有了神圣性。让穿着色彩斑斓的服装的小丑突然发作一场绞肠痧,他的服饰也会表现出他的痛苦状态来。当士兵被炮弹击中,他破烂的军装就如王袍般显贵…相比之下,文身真算不上人们所谓的丑陋习俗。不能仅仅因为刺花深入皮肤,无法改变,就认为它是野蛮的。”

过红绿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经历,即便是红灯停,倘若有一个人迈出了步子,接二连三跟随ta的人群便密集了起来。你不能公正地评判第一个人是出于什么目的做出了这个举动,但你知道ta后面跟着的人大部分并不清楚自己的想法,只是想:别人都这么做,我这么做也没关系吧!我不否认爱美,不否认追随,但是前面若加了盲目,这样的美,这样的追随就没有太多实质的意义,无非就是没有灵魂的复制品。时尚和潮流是存在的,世界那么大,你很难说有相同想法的人很少,溪流汇成江河,你不能否认其力量,但希望那是来源于对自身的觉醒而凝聚而成的集体,而不是嗡嗡乱叫的苍蝇。潮流的存在并不能阻碍仍有那么多美丽的沟渠,它们自成一派,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因为它们勇敢合理的存在(即便主流认为有某种对抗性在里面),世界才是丰富完整的,因此做决定之前想清楚,想清楚了,坚定不移地迈开脚步,说不定等你回头的时候,已经有自己的队伍了。

“就算大多数人最终能够拥有自己的房子,或者租住在有了各种改进的现代房屋里,文明在改进我们的房屋的时候,却并没有同样改进居住在里面的人。文明创造了宫殿,但要创造贵族和国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如果文明人的追求并不比野蛮人更有价值,如果他的大半生只是用在获取全部生活必需品和安适上,那么他干嘛要比野蛮人享有更好的住房呢?…多数人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房子是什么,他们实际上毫无必要地穷了一辈子,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必须和邻居一样拥有这么一个东西。正如一个人总穿裁缝给他们做的各种衣服,或者逐渐放弃了棕榈叶或旱獭皮的帽子,却抱怨日子难过,因为他买不起一顶戴在头上的冠!要发明一所比我们现有的更为方便和豪华的房子是可能的,但是大家都会承认他买不起。难道我们总是要研究怎样得到更多的这类东西,而不能有时满足于少一些东西吗?…在我们能够用美丽的东西装饰我们的房子以前,必须把墙壁刮干净,我们的生活也必须刮干净,打上美好的家务管理和美好的生活的底子:须知,对美好事情的品位大多是在户外培养起来的,那里没有房子和管家…我们祖先采取的这个做法,至少表现出他们是很谨慎的,似乎他们的原则是先满足更为迫切的需要。但是,更为迫切的需要现在满足了吗?当我想要为自己搞一处奢华的住所时,我就驻足不前了,因为,可以说这个地区还没有适应人类的文化,我们仍旧被迫不得不把精神的面包切得比我们祖先的小麦面包还要薄得多…房子是居民生活的外壳,是居民的生活而不仅是房子的表面特点使得房子别具一格。”

花之所以是花,不是因为它有各种姿态,五颜六色,而是它具有花的本质,区别于动物,区别于树,区别于草的本质。人们穿衣服首先因为衣服遮蔽身体,能帮助人们抵御严寒;人们需求一处住所首先是因为能够满足休息,让你充沛精力。这点上,好看的衣服,难看的衣服,城市里的房子,乡村的茅草房没有本质的区别。至于形式,源于个人的能力所及,意愿向往以及审美需求,无关乎高级,低级,只关乎是否适合自己。要让生活更加实在,需要戳破一些无伤大雅的泡沫,审视内心,排列出一个轻重缓急的清单,在有限的人生中,多节省一些精力,多做有意义的事情,等到盖棺,你自会给出无悔的定论。

“‘但是,’有人说,‘你的意思总不会是学生应该用手而不是用脑子劳动吧?’我的意思并不完全是这样,我认为他们应该这样多多思考;他们不应该娱乐人生,或者仅仅研究人生,由社会供养他们从事昂贵的游戏,而是应该自始至终认真地经历人生。青年人如不立即尝试去实践生活,又怎么可能更好地学会生活呢?我认为这会和数学一样锻炼他们的头脑。比方说,我希望一个孩子学到一些科学和艺术,我不会按通常的办法行事,把他送到某个教授身边,那里什么都教,什么都练,就是不教不练生活的艺术;——只通过望远镜或显微镜来观察世界,从来不用肉眼观察;学习化学,却不学他吃的面包是怎么做的,或者学习机械学,却不学这一切是怎么挣得来的;教她去发现海王星的新卫星,而不去看到自己的缺点,或者他自己是一颗奉承追随着一个什么样的无赖的卫星;或者观察在一滴醋剂中的怪物,却被蜂拥在他周围打转的怪物吞噬。在一个月以后,谁会有更大的进步,“那个一边阅读所需知识,一边自己采矿石,冶炼后制成大折刀的孩子,——还是那个在学院里上冶金课,同时从父亲那里得到一把罗杰斯牌袖珍折刀的孩子?哪个孩子最有可能割破手指?——令我非常吃惊的是,在离开学院前,我被告知已经学习过航海术了!——哎呀,我在港口打个转,学到的也会比这多。即使贫穷的学生学习,学的也只是政治经济学,而和哲学同义的生活经济学在我们的学院里却没有实实在在地教过。其结果是,他一面在读亚当·斯密,李嘉图和赛的时候,一面使父亲陷入到无法摆脱的债务之中。”

试想一下,生活在真空中的人存在吗?应该换句话说,生活在场景中的人存在吗?我们的生活不就是一个又一个场景的切换吗?想起《楚门的世界》里那个以为自己生活美好独一无二的人其实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无形操控的囚徒。即使我们的世界不如楚门的世界那么黑暗,那也好不到哪里去了。我们生活的场景就能按照我们的意愿自由切换吗?小时候,那些年长的人已经为我们设置好了场景,让我们一步又一步被塑造成他们心中的形象;如果你不能够像楚门最终觉醒,从厂棚里走出来,你会逐渐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毫无意识地为自己设置一个又一个场景,从表面上看,却又仿佛是独立的意愿。当然那些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终究不能具有自我意识,他们还觉得自己很忙碌充实,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场景赶往下一个场景。活着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活着?我不认为很多大科学家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里忙活就好像他们就好像丧失了生活的乐趣一般,真正有能力为自我选择的人,绝不会苟且的活着,工作之外,责任之外,他们的生活也必定是常人想象不出的丰富。然而能够真正活出自己,活得精彩的人在目前的形态下,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又如何指望他们能培养出多少有意识的人呢?青蛙在温水里休憩,下面是腾腾燃烧的火,宁愿让这水再滚烫些,烧得青蛙不得不往外跳,跳出这个圆形的口,去看一看蔚蓝的天。

“无疑,他们最终会挣够车费,就是说,如果他们能够活得那么久的话,但是到那个时候,也许他们已经失去了愉快的心情和旅行的愿望。这种用大半生最美好的时间挣钱,为了在生命最没有价值的部分去享受靠不住的自由,使我想起一个英国人,他先到印度去想发一笔财,为的是可以回到英国过诗人的生活。他应该立刻爬上阁楼才对…但是人类竟然到了这样的境地,他们经常挨饿,不是因为缺少必需品,而是因为缺少奢侈品;我认识一个善良的女人,她认为自己的儿子丢了命是因为只喝水。”

究竟去选择怎样的生活啊?我想,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有所得,必有所失。就看你想得什么,无所谓失去什么。想清楚很重要,所以当你知道别人想要得到的东西是你无所谓失去的东西,就不会太在意周围的声音。轻重缓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正如你迫切地需要健康,就不会通过熬夜去耗费身体;如果你想要拥有诗意的生活,先要想着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诗意的人;那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的事,为何要给它加上莫须有的条件呢?

“至于金字塔,令人惊讶的不是金字塔本身,而是这样一个事实:竟然有这么多的人使自己屈辱到用整个一生为某个野心勃勃的笨蛋建造一座坟墓,如果将此人在尼罗河里淹死了,尸体再拿去喂狗,倒是要聪明和高尚得多。我也许还能够为他们、也为这个家伙制造些借口,但是我没有那个时间。至于建造者的宗教信仰和对艺术的热爱,这在全世界都差不多,不论建造的是一所埃及的神庙,还是美国银行大楼。总是代价大于所得。主要的动力是虚荣,辅助的是对大蒜、面包和黄油的热爱。”

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要拥有金钱和权力?以我肤浅的认为,倘若用一种自私的心态去想这两样东西,这可以使得他们产生某种力量,让人们为他们服务,即使人们从内心来说是迫不得已的。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两样东西可以为他们带来一切,金钱可以买,权力可以压。当然,这两样东西本身无所谓对错,产生对错的是拥有这两样东西的人,以及这个社会的不平等。我不需要你的金钱,我不受制于你的权力,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根本不去思考这些问题,也无所谓被这些问题困扰。能产生力量的只能是这两样吗?我想不是。权力和金钱是一种外在的力量,还有一种是唤起人内心的力量,即使你没有钱和权,同样能够让人们行动。不能不否认语言的力量,那是一种可以和内心直接沟通的媒介,这样的力量会让人们觉得不是为了某一个人做事,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信仰,自己内心的善,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望去主动行动。当然,语言本身也没有对错,产生对错是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很多人容易被表面美好的语言所迷惑,往往误入了歧途。宗教本身也没有对错,产生对错是那些利用宗教的人和被宗教利用的人,究竟是为了救赎广大群众的心灵还是为了一己私利。

“五年多的时间里,我就这样完全靠自己双手的劳动养活自己,我发现,一年中大约工作六周,就能够支付所有生活必需的开销。整个冬季以及夏季大多数时间,我都有闲暇用来读书。我曾一心一意地试办过学校,发现支出和收入相抵,有时支出还超过了收入,因为我不得不穿戴,训练,更不要说还得照这样子思考和判断了,再说,我还损失了时间。由于我教书不是为了同胞的好处,而仅仅是为了谋生,自然不会成功。我还试过做买卖,但发现需要10年才能够发展起来,而那时我说不定即将成为魔鬼了。其实我倒是担心,到那个时候我的买卖会做得所谓兴隆起来。以前当我考虑找个什么样的谋生之道时,因为顺从朋友的意愿而有过的一些可悲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迫使我动脑筋想办法,我常常认真地想靠采摘黑果为生;这件事我肯定能做,它的微博的利润可能够我生活了,——因为我最大的本领是需求极少,——因此资金的需要也很少,娱乐派遣一般情绪的需要也很少,我这样愚蠢地想道…由于我对某些事物的偏爱,尤其重视我的自由,由于我能够过艰苦生活而获得成功,目前我还不想把自己的时间花费在挣得昂贵的地毯或其他漂亮的家具,或精美的厨房,或希腊式或哥特式的房屋上。如果有什么人在获取这些东西的时候生活不受干扰,得到了之后又知道怎样使用它们,我就把这种追求拱手让给他们。”

我不否认差别,但是我讨厌指标。甚至有些指标好像是给你判了死刑一般,决定着你的“生死”。然而很多人喜欢指标,并将自己的人生完完全全地根据指标调整,对他们来说是这就是毋庸置疑的科学。最简单的一件事,医院体检是一件正常的事情,然而里面的指标牵动着每一个被检查者的心,面对指标的偏高偏低,他们不去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反思自己应该在哪些地方有所注意,哪些需要进一步治疗,而是恐慌,焦虑,怀疑自己的寿命会不会减少,没有了享受生活的雅兴,担惊受怕地继续生活。这样说来,医院里精密的检查设备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健康的罪魁祸首。指标是一个借鉴,但绝不是唯一。对待指标的态度很重要,被指标牵制的人就像缺胳膊少了腿一般行动不便。在当今这个社会,女性是不是就应该更多地受到质疑?是不是她就没有能力更多去自由地做事情?你虚弱的身体,真的就让你只适合在家里动动胳膊动动腿?何必轻易小看自己,我依然相信人的力量,能够打破指标的神奇力量,意志加行动力。

“每一千个人砍罪恶的枝丫,只有一个人在砍罪恶之根,很可能在穷人身上花去了最多时间和金钱的人,正是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最努力地制造出了贫穷的人,他的努力是徒劳的…绿叶枯萎了的植物,我们用来做草药茶给病人喝,起的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作用,而且大多被江湖郎中所用。我需要的是人的花朵和果实;希望有芳香从他那里飘向我,给我们的交流增添成熟的风趣。他的善良不能是局部的、昙花一现的行为,而是持久不断的,大量充足的,他不需为此付出代价,而且是一种自己没有意识的行为。这是一种掩盖了万恶的慈善。慈善家总是用回忆他自己已经丢开了的悲伤作为一种气氛将人类包围起来,并称之为同情。我们应该传播的是我们的勇气,而不是我们的绝望,我们的健康安适,而不是我们的疾病,并且要注意这病不会传染开去。”

当我分享或者写下一些文字的时候,可惜的是读的人想的更多是我的意图,想的更多是如何反驳,而不是内容本身能够给他们带去多少灵感,和多少启示。我从不认为我的观点十全十美,我的初衷也不是强迫别人接受的我的观点,文字是开放的,思想也应该是开放的,无需过多去争辩谁更对,谁更错,这些难道不是浪费自己,也是在浪费别人的精力吗?倘若这些文字真的字字闪光,无需言语,也会被人经常想起;倘若这些文字毫无借鉴的价值,那么时间也会将其淘汰,我想我是在抱着善意的心态写下的这些文字。毕竟有时候说话太累了,而且大部分还得不到保留,写出来,看到的人也多,也不会轻易就消失。什么是慈善?很多时候我们讨论的不是慈善的本质,而是慈善的形式。你认为的捐钱就是慈善?我以为必要情况下,即使是一句话也可以成为慈善。这在于你如何想慈善的意义,请不要局限于一个形式。我想真正会做慈善的人,必是有敏锐眼光的人,ta知道这个人真正迫切需要什么。一个人把钞票甩给他年老的母亲,大摇大摆地走出家门,这是你值得羡慕的孝顺吗?一句问候,一种关心早已超越了钱的价值;缺什么不代表这个人迫切需要这个东西,ta缺钱,你给钱,ta花光了钱,仍然是个穷光蛋,只有你真正了解了ta,才知道可能ta只需要一句鼓励,只需要一个机会。不要把自己想得多高尚,也不要随便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其实一个人积极生活,ta的能量也会很容易被周围吸收,成为一种善的影响力,慈善哪里就局限在了一个形式呢?

“我在设拉子的德高望重的萨迪的《蔷薇园》中读到,‘他们询问一个智者,在至高无上的神创造的许多著名的高大成荫的树之中,没有一棵可称作azad,或自由树的,只有柏树例外,而柏树却不结果,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他回答说,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相应的果实和特定的季节,季节持续期间繁茂开花,时令不对则枯萎凋谢;柏树不受这两者的影响,永远繁茂,azads,或宗教独立者,就具有这个特性。——切勿一心只放在转瞬即逝的东西上;因为Dijlah,或底格里斯河,在哈里发的宗族绝灭后,仍将继续流过巴格达:如果你手头富裕,就像椰枣树那样慷慨吧;但是如果你手头没有能够施舍的,就像柏树那样,做个azad,或自由人吧。’”

或许比起当个感觉敏锐的人,我宁愿当个感觉迟钝的人,就像阿甘一样,他傻子般的生活恰恰是让身边的聪明人所为之羡慕的。生活赋予了他们诱惑,也无形地给予了枷锁,他们止步不前,他们的心摇摆不定,他们想要坚持的事一件也没有做成,他们说生活所迫啊。自由人,能够自我满足的人,巧妙地避开了外界给他们所有的束缚,跨越了所有的界限,他们的内心无比坚定,他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what stamps a man as great is not freedom from faults, but abundance of powers.

收获更多精彩,请移步至公众号“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相关文章

  • 马云敢离开阿里巴巴,马化腾不敢离开腾讯,相关人士道出了原因!

    永远要把对手想得非常强大,哪怕非常弱小,你也要把他想得非常强大。慈善必须以商业的计划执行,以商业的形式执行,慈善才...

  • 昆明中如慈委会简介

    昆明中如慈善委员会 扶老、助学、救孤、济困 缘起 慈善活动始于1995年,以公司组织的形式,资金来源于公司、员工、...

  • 慈善之乱:房子是儿子的,女儿是网友的

    罗尔事件最近又被以“剧情反转”的形式再次翻案,然而此次翻案令众多网友感到无端愤怒,因为又一次,慈善与良知被戏耍,道...

  • 让慈善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现在的慈善不仅仅只是“募集善款”的代名词,还包括捐赠思想,时间与爱等“软慈善”。然而,硬慈善也好,软慈善也好,都...

  • 我眼中的慈善与公益区别

    在和公众与媒体打交道谈到公益时,发现不少人把公益与慈善混在一起,以为慈善就是公益,公益就是慈善,觉得二者没什么...

  • 昆明儿宝儿童医院三甲儿科名医会诊

    与慈善相伴,与健康童行,2019中国儿童慈善日昆明儿宝儿童医院三甲儿科名医会诊 6月22日是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是...

  • 买书与慈善

    也不知道是听谁说的 “买书,即使不读,也可当做是做慈善” 那么说来 本人也算是个慈善大家 这几日某东在图书促销 满...

  • 商业与慈善

    商业与慈善有关系吗?当然有,如果没有商业作为坚强的经济后盾,那么慈善事业便不可能有实际的支助能力。你总不能对一个饥...

  • 慈善与保险

    这个话题要从10年前的一件往事讲述。2006年,我还是一个在校生。某天,我收到师姐Mary的电话,师姐说广州...

  • 扶贫与慈善

    提到扶贫人们都会想到美国每年给非洲国家投放大量的资金却收效甚微,中国的精准扶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中国通过精准扶贫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慈善与形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uet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