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4日 星期三 阴雨
这是2019年就在账号里的一篇半头文,今天整理一下充日更:)
早上打开微信,就看到一个家庭教育的群里,群主推介了一篇文章,大意就是说“小孩越乖,长大越痛苦”的话题,比如说:小时候越乖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小时候表现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然后群主自己感慨地说:孩子小的时候不哭不闹听话,大人们省事就觉得孩子乖懂事,不用操太多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压抑着内心真实的想法会越来越没有主见没有快乐,甚至唯唯喏喏生活一辈子。说她儿子小时候是一个很淘气的孩子,由于她教育方式的误区,认为听话就是乖,压制孩子的本性。进入青春期以后所有问题的显像才让她意识到乖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多大,苦了孩子困惑了家长,矛盾丛丛,所以她不认为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她觉得调皮捣乱是孩子的本性,顺其自然的成长,家长适当的引导是最好的。
这位群主我认识,她儿子在中学阶段确实很调皮,厌学、早恋,买衣服必须要好牌子等。她曾经几次向我诉苦,说她儿子太不好管教了,经常找她要钱买衣服买鞋子,去国贸一双鞋几百元一条裤子上千元(那时衣服还不是如今的价格)。当时我还劝她,孩子要买衣服就让他买呗,只要不是乱花钱。反正那几年,她过的很累,她儿子大专没读完就要工作,几年下来折腾创业,也没挣到钱。不过倒是较早谈了女朋友,结婚生娃,如今女儿都上幼儿园了。这位群主后来自己去学了心理学,开始宣传和帮助一些孩子,也算让生活逐步走上了正轨。
对于上述“孩子越乖长大越痛苦”的观点和说法,我觉得有点道理,但其实内心又比较困惑,感觉和我们那个年代的教育有冲撞。有段时间,在简书平台也看到这样的文章,说孩子小时不应太管束,小时淘气调皮的孩子大了反而更怎样成功之类。我不否认确实有很多小时调皮捣蛋的孩子大了很懂事,做事很有成就,但那也是一种成长而来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小时调皮捣蛋的长大了违法犯罪的多了去呢。
试想想,当初那么小的孩子,父母不教育他必要的学习和生活好习惯,难道真的放养之听之任之?难道真的让孩子不听话每天和老师、家长对着干?难道孩子不想读书就不读,不想作业就可以不做?孩子想干啥就让干啥?……这可能嘛?啥叫未成年人,啥叫孩子?在孩子三观还未形成,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辨识能力前,孩子不都得需要家长和老师包括社会的教育和引导吗?
为啥我们有时为了说明一个问题,而去夸大另一个并不太客观的问题呢?最困惑的是上述这样的观点不仅很多人认同(尤其是一些心理学的所谓专业人员)宣传,推波助澜,更是让那些迷茫的孩子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由头或借口,去抱怨自己的父母当初管教得他太听话了,管他读书写作业了,教他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了,父母太约束自己了……这样片面的宣传会造成越来越多的孩子长大后和父母对抗,有的甚至有着很深的沟壑难以跨越。
我记得有次在简书看到一篇此类文章后,特意去看了后面留言,上百条的留言,只有微乎其微的人能较为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并留言,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深深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浮躁和悲哀,人们似乎看到的只有自己,似乎更关注自己,但其实又根本没有好好觉察看清自己(我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士,也表达不清不全,但总觉得哪里不太对)。
我们的父辈看问题都会多看几面,都会相对客观冷静地去说、去看人事物,如今倒好,人们看的书(媒介)越多反而越迷茫,动不动就说只看自己,只管自己,我高兴怎样就怎样,我不高兴就不怎样。不高兴就辞职,不高兴就宅家,不高兴就分手离婚,不高兴就拉黑父母,不高兴就不读书不学习,不高兴就寻死觅活……
我没有学习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也不懂怎样去帮助别人,只能就我的认知随记感慨一点,我觉得起码无论怎样发展变化,我们首先得善良,真诚,小时得努力学习,毕业了得好好工作,成家立业,担负起自己应有的使命,得有一颗不算太黑的心,得尊老爱幼孝敬自己父母,得守法守纪做文明人,得……
所以,我对那些说“不要做乖孩子”,“小时越乖长大越痛苦”之类的论调不太认同,起码得有具体前提和环境因素。孩子的成长都有阶段性,做父母的首要履行好自己职责,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共同营造孩子们成长的相对良好环境。而孩子们呢,在人生的旅程上,也需要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努力成长好自己。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就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着本不该坚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