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与朋友闲聊,经常鼓吹开卷动笔,“劝”别人多写读后感,且一再说这是阅读的捷径。而我,这两年写的文章,读后感就有上百篇。
读经典,讲究少而精,讲究沉浸式阅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把沉浸其中的所思、所感诉诸文字,便是读后感了。似乎可以这样说,读后感的形成,并非在“读后”。
李敬泽讲游记写作时说,好的游记一定要把作者摆进去,要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绪,读到作者的感悟。在我看来,阅读,也是旅游,所见所闻,无非文字转化而已。读者一定要进入文本的世界,潜心体察文本的语言,文本中的人物以及风土人情,并由此及彼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属于自己的感悟。
看过一些朋友的读后感,要么复述原作的情节,要么归纳原作的中心思想,唯独看不到“自己”。
真正的沉浸式阅读,一定会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共鸣,出现余华所说的“缤纷时刻”。共鸣,引发的读者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读者的创作冲动。随时记录下一点一滴的“共鸣”,发散开来,跳出文本的范畴,并且与曾经读过的文章印证(碰撞),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写出你阅读时的胡思乱想,写出属于自己的“发现”。
有时读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写出好几篇读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