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马未都曾说:“人最好的日子是三十五岁到五十五岁。这二十年是你的黄金时期,你要做事、干什么,都是这二十年。”
早已进入不惑之年,如果现在有人问我要不要当班主任,我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不当班主任的老师,职业生涯一定是有缺憾的。所以,教师职业生涯中一定要当一回班主任 ,要做一个不让学生讨厌、让学生信服、自己感觉幸福的班主任。
1.做个不让学生讨厌的班主任
一只乌鸦打算飞往南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一起停在树上休息。
鸽子问乌鸦:“你这么辛苦,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要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乌鸦叹了口气,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里的居民都不喜欢我的叫声,他们看到我就撵我,有些人还用石子打我,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
鸽子好心地说:“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会不受欢迎的。”
许多人总喜欢责怪别人,怪环境不好,怪别人不喜欢他,不欢迎他,但他总不反省自己的为人举止,是否值得他人尊重及欢迎。假如一个人不经常反省自己,只会责怪别人和环境,他就会和这只乌鸦一样,到处惹人讨厌。
联想一下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是不是也是如此?不妨先做一个不让学生讨厌的班主任。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学生们可谓是用尽心力,可是有些孩子却不领情,嫌我们像他们的父母一样聒噪。
有人说判断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是否成功,只要看一点:当遇见学生时,学生是否会微笑着向你走来。
你可以想想自己班级的孩子们,他们见到你是否热情地与你打招呼?是否愿意主动走过来和你聊聊天,走一程?是否有孩子会见了你就躲得远远的,生怕和老师撞个正着呢?
看到这个寓言故事,自己要不要做出一点改变?不要高高在上,让学生不敢靠近;不要絮絮叨叨,惹学生厌烦。当老师的还有一点要不得,就是总想让学生感恩。其实,学生都不见得长大以后会感恩父母,更何况自己的老师呢?也许我们越有这种索取的心态,收获反而越少。这一点钟杰老师的心态值得我们学习。
班级里少不了让人“讨厌”的孩子,无论把他安排在哪个角落,似乎都会惹得周围乱成一团。所以,重要的不是把他安放在哪里,而是如何去想办法让他做出改变。孙明霞老师说教育学生可以找出第101种办法,那到底哪种方法可以开启一个孩子的心灵,促使他有所改变,我想这是我们需要动脑筋去想、去做的事情。
2.做让学生信服的班主任
班主任和学生朝夕相处,老师良好的思维,思想品质,渊博的知识,宽厚的胸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无时无刻不对学生有一种潜在的影响。老师的仪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工作方法,都会引来学生的评议,甚至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感觉。这就要求为人师者,努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为人师表,而更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为了让自己拥有可以影响和感染学生的这种人格魅力,接手每一级学生我都有在不断学习。带09级学生学生时,恰逢我校进行学习方式的有效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我不断思考、改进自己的课堂,创设多种让学生动起来的环节,努力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培养的“小老师”们,令同事们很是羡慕。同时,我还把学习方式中的小组合作有效迁移到班级管理中来,并顺利完成了我的第一个校级小课题——《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带13级的学生时,我带领学生们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拿到很多个第一名,既提高了班级凝聚力,也实实在在增强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当时班里遇到两个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这又促使我学习心理学,拿到了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17级的学生特别有特点,面对学生们的种种问题,我用一种开阔的心态来全然地接纳每一个孩子。即使是班里最让人头疼的孩子,我也会用心理疏导的方法,给他一个拥抱,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有人说不当班主任的老师的教学生涯是不完整的,深以为然。对老师来说,最幸福的奖赏也许并不是什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称号,而是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和喜欢。毕业后的学生们发来消息,告诉我他们的现状、他们的成绩,节假日打来电话或者发微信送来问候与祝福……
3.做个幸福的班主任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人类存在的全部目标和终点。”世人都梦想幸福,但幸福很多时候似乎遥不可及。
其实,班主任是教师群体中距离幸福最近的那部分人。当你代领学生成功赢得一场比赛时,当学生们在你的引领之下成绩一点一点在进步时,当你的班级被人夸奖班风正、学风浓时,当家长们感谢你为孩子们付出的心血时……你应该及时记录这些美好的幸福时刻,这些画面会成为你今后继续前行的动力。
教育的成果更多的时候不是显现在你陪伴他成长的这段旅程中的,甚至谁也说不清一个人成长为什么样子,到底归功于谁,还是归罪于谁。有一点大家都是认同的,那就是学生毕业后回母校看望的一定先是班主任,其次才是任课老师。若干年后,同学聚会谈起时,提到最多的、最关心的那个人一定也是班主任。能够被记住、被惦念、被牵挂,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曾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天,见一老农赶着驴子,驴欲啃路边的小麦,农夫喊:"尽想好事。”随手轻轻地给了驴一鞭。驴慢悠悠继续前行。
见此情景,心羡老农--他太幸福了。
“尽想好事”,好事成真当然是幸福的。要是我们的学生都听话,按照我们的“吆喝”前行多好。“尽想好事”这话不太好听,不管怎样,有点好事想总比没有的好。我们心中有梦才会有前行的目标,才会有前行的动力。那就做个梦吧:做个幸福的班主任。
姑且把故事中的老农比作教师,驴子比作学生。学生当然不会一直埋头学习,肯定会有开小差的时候。人类大脑的特点本就是喜新厌旧,它很难长期专注于一件事情,一定会转移兴趣。了解了这一特点,学生们在课堂中、活动中出现问题实属正常。
老农的手里是握有鞭子的,看到驴子开小差,会“随手轻轻地给驴一鞭”。“轻轻地”这个词用得极好,不痛,但有一定的警示作用。“驴慢悠悠继续前行”,“慢悠悠”是一种状态,是学生们学习的一种现实状态。我们不必催促:快点,快点!因为学习本就是一件急不得、慢慢来的事情。
我们要学习的是这种悠然自得的心态,想想都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