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认识,比如先父母,后老师,再伟人,再具体到身边的朋友,最后说:“嗯哼,我也能很棒棒啊。”
但是这句话包含着很多问题。
1.你要在哪个领域很厉害?
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嘛,其一,在职业和兴趣上时间的投入程度会决定我们的厉害程度;其二,在对领域的选择其实是艰难的,也许只考虑兴趣,但有人则必须考虑到能否维持家境、职业发展、薪资、晋升渠道等方面。
2.你要厉害到什么程度?具体措施是什么。
问一个刚进大学的本科生,他会说“心理学家”“科学家”,或者切实际点的“当老师”“做会计”等等。那么,这一切总得有个清单吧,比如会计,先要买教材,然后报班,准备考试刷题,没准期间要跷课,或者拖延症。
总而言之,如何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呢?采铜的这本书给了我不少启发。
整本书的构架是围绕七个方面来讲,但这七个方面是相互关联为一个整体,很有启发性。即:
但其实我个人对前三点,即时间、选择和行动方面比较感兴趣,所以就讲前三讲中我认为有启发性的东西,与各位总结一番。
1.时间视角的五种看待方式
外国文学史,老师和我说,中国人是怀旧的,年少时就开始感慨时间的流逝。细细想来,那应该是积极过去视角和消极过去视角的强大吧。
在书中,提到了心理学家津巴多的理论,一个人有五种看待时间的视角:
1.积极过去视角:对过去心怀感恩,珍惜所拥有的
2.消极过去视角:沉溺于过去的悲伤难以自拔
3.享乐主义视角:享受物质的、精神的,及时行乐的
4.宿命论视角:认为人生是被安排的
5.未来视角: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
这五种视角没有绝对的好坏,都是相对的。如果说推荐,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是值得学习运用的。在工作中,未来视角的运用能让我们更有前瞻性;在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怀着积极过去视角,回忆曾经的温暖,是多美好的事;而享乐主义视角,学是学,玩是玩,该休息的时候自然要及时行乐,否则人会活得很累呢。
在未来视角中,作者提醒我们,还细分为近期未来、远期未来。
近期未来就是那些具体的事,比如说期末啦快赶论文吧;远期未来就是抽象概念化的,比如我要毕业找份媒体相关的工作。近期目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拖延症,而远期目标则要注意目标的具体化,否则很难实行达到。
其实拖延症也是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之间的冲突。近期未来我当然想享受悠闲时光、睡个懒觉啦,可是远期目标我要考个好绩点啊!之间的冲突就导致了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之一)。
只有学会综合运用这五种视角看待时间,我们才能合理规划我们的生活。如何合理规划呢?
2.采铜法则
采铜告诉我们,对事情的价值有四种判断方式:
采铜法则: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毫无疑问,高收益能收获到心理的满足,只是这种满足绝不是高峰体验。短半衰期的事当然也要做,一次轰趴,一次宿醉,何妨?很多事情上,人们会抗拒做长半衰期的事情,一来高收益值会带来及时反馈的效果,这样会让人迷恋,游戏便是这样;而来长半衰期,即使是高收益值,也要伴随着自己付出能量来进行。
弗洛姆怎么说?人是趋乐避苦的。So,同样是高收益,许多人更愿意做一些短半衰期的事情。但是啊,你想出人头地吗,或者说,你想娶老婆嘛,你想买房嘛,你想挽回前任嘛,整天吊儿郎当做低收益指又短半衰期的事情那就一切都不可能。
话说,即使你知道了怎样做事,那么问题来了,你要做何氏,A事和B事之间又如何选择呢?
3.如何选择
采铜建议进行精细化思考。
维度分析法
拇指法则
维度分析法的意思就是,:事件的所有可能性列出,并赋予不同权重,最后结算分数。
拇指法则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有些事情穷举是没用的,比如情感要是权衡那就是买菜。所以采铜说:要选那个生理上有冲动,精神上受鼓舞,沟通上很流畅的人。很有意思。
选择并不是分岔口的两条路,只能走一条。采铜书中说,决策心理学中有个规则遵循理论,说”身份“阻碍我们思考,要打破身份不要被规则遵循自己的想法;发展心理学则是持着发展的观点,每个人先给自己设定身份,然后去做,并更根据外界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选择。
其实差不多,就是人生就是选择再选择的过程,矫正选择无可厚非。我认为不忘初心(指鸡汤的那种不忘最初的梦想的不忘初心、不忘初心的本意是:不要忘记人最初的时候那颗本心,即人之初那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邪、进取、宽容、博爱之心)是个很可笑的事情,忽视了人的动态发展。
那么,当你终于下决定选择后,该如何行动呢?
4.最小化可行产品
采铜在书中提了不少技巧,有些在其他书中零零散散也知道,感谢他的总结。书中,比如先把小事做了,先把同性质的事归为一类做掉,比如高效运用时间(伪一心二用,就是做一件简单事,可以想其他事情)、像photoshop一样把任务分解等。
让我感到有意思的是把事情当作“最小化可行产品”去做,他的核心就是做中学。
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互联网下的一个词汇,简而言之,就是发布一个简单的初代产品,然后根据客户的反馈,进行迭代优化,从而形成一个“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微信就是如此,从简单地想要取代短信开始,功能愈加完善。
做中学,也就是实践,好于在充分准备后卷袖子开干。充分准备?准备一百年你也没法准备好,倒不如做中学,就像学自行车、练吉他,实习,参加机器人大赛等等。
最小化可行产品中,除了推演出做中学,还有一个就是把自己的技能打造成产品。比如说,郁乎呼呼在简述写下了这篇粗浅的读后感,日积月累没准就成了名堂,那么这就形成了他的个人产品。其实这个和打造个人品牌类似。
好啦,其实我感触最多的就是本书的前三章,可能是自己正在经历着一些事,对时间的看待、选择的考量、行动的方法是我所关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