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鸿沟》是由腾讯视频出品的一部记录片,是对哲学家陈嘉映教授的重要思想交流和日常精神活动的记录。
以前我挺喜欢看一些电视剧,尤其是爱情主题,但现在总觉得情情爱爱、欢欢喜喜、草根逆袭、唯我独尊这些标签的电视剧越来越没劲,这种劲可能在于电视剧主题的复杂度比较低,转而喜欢更有深度的历史剧,可好的历史剧非常有限,所以提不起看电视的兴趣。
这两年我一直在关注十三邀,喜欢许知远对各行各业杰出人物提出的问题和相对应的思考,也是在这个节目上第一次认识陈嘉映,这几天再次看到他的脸,便打开这部记录片看了几集。整体上感觉,若以前看的电视剧过于肤浅,这个节目又过于深邃,很多地方看不懂。
我自认为自己是个很纠结的人,对很多事情想的多,做的少,看了十三邀之后,才觉得许知远是个更纠结的人。因为他涉猎学的理论多、见识更广泛、见的人也更多,所以他迷惑的更多。但他之前学计算机出身,后来又做主持人,他的思考角度比较接地气,解释能力也比较强,所以这个节目更容易看懂。但在陈嘉映这个在哲学领域沁润了一辈子的人面前,许知远还是显得比较肤浅。也是看了这个节目,我才知道世界上竟然有这么纠结的人,也很好奇所有从事哲学研究的人难道每天都在思考那些普通人一年或几年才会偶然思考的大问题。相比起他来,我真是小巫见大巫。
陈现在已经70多岁,像他这样研究了一辈子哲学的人对很多事情还比较迷惑,可见这个世界多有趣。节目中的场景很多,他家、朋友家、外面餐厅、山上,除了1对1访谈,很多情况下都是一群人的状态,大多是他的朋友、学生一起讨论相关哲学问题,这场景很像古希腊哲学家一起讨论哲学问题的场景,有古典主义风范。他虽然雄辩,也喜欢听取不同人的不同思想,并通过讨论来阐述自己的思想。
他讨论的问题看起来很深奥,一方面因为他的解释停留在特有概念的层次,这些概念背后牵扯很复杂的语境,没有受过系统哲学训练的人很难立刻理解他的意思。另一方面大概因为他知道得比较多,若是解释一件事后面便牵扯着更多的解释,导致他的限制也比较多,所以除非很准确,他并不轻易解释。很多时候,他只是提出问题,并没有给出答案,就像一个黑洞,将人们的想法容纳进去,最终归于寂灭。
我对第三集印象深刻,陈跟作家朋友聊天,想要了解作家这个群体。
首先陈想知道爱情是不是对作家很重要。这个作家生活中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酒、爱情和写作。作家应该很有写作才华,但并不善于口头表达,通过陈的问题,才断断续续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他觉得爱情让他感觉到极端的快乐和幸福,这种状态和平常与朋友或家人相处的状态完全不同,所以非常有吸引力。
在我看来,作家都是非常敏感的人,敏感便意味着感性十足、理性缺乏,能从生活中得到很深刻的体验,却实并不是一个将事情都想的很透彻的人。相比之下,哲学家是非常理性冷静、逻辑性特强的人。在爱情上,哲学家可以看透爱情的真相,理性地面对自己过度的欲望,进而对爱情不会特别执着。但作家想要表达出爱情那极端痛苦、幸福或纠结的状态,必须发挥自己所有的感性,整个身心沉溺其中,才有可能写成那些震撼人心的作品。作品中呈现得更多的是感性的东西,也许这些作品最后会呈现出一些人生哲理,但很多情况下它们只是恰好符合看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并不是作品理性思考后的结果。
陈想要探讨写作的内在驱动力。作家认为写作是自己抒发情感的渠道,并不是源于所谓历史或时代的使命感,可能对爱情的追求也是抒发感情的一种通道,但除了写作,没有其他渠道可以让他得到更有效的释放。作家觉得文学并没有让他变得更通透,反而让他越来越迷惑、越来越沉溺。
是啊,理性爆棚的哲学家尚且搞不清楚这个世界,更何况感性十足的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