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表达之一百二十五:歧解

表达之一百二十五:歧解

作者: 认真说话 | 来源:发表于2025-06-08 21:05 被阅读0次

(1)一个主题为“怎样使婚姻幸福?”的讨论会,海报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和你丈夫妻子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人在这句话下面加了一个批注:“我们俩都是同一天结婚的。”【“共同之处”有多种理解,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有特定的含义。戏谑者故意用“同一天结婚”来揶揄,这种修辞方法叫歧解。】

传统修辞学中有一种辞格,惯称“曲解”,它是指在写文章或说话时,对某些词语的意思有意进行歪曲解释。其实,除了“曲解”之外,还有“误解”。曲解是有意的,误解是无意的。传统修辞学未能将“误解”拈出。“歧解”一格,它包括了“曲解”和“误解”两类。

(一)曲解是对某些语句的意思有意地加以歧解。

(2)有一次朱熹去会他的老朋友盛温如,盛温如正提着一只篮子准备上街。他们互相招呼后,朱熹问道:“你上哪儿去?”“去买东西。”朱熹又问:“难道不能买南北?”盛温如说:“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属木类、金类,这个篮子就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火类、水类,这个篮子就装不得。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东西”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为方位,一为物体。朱熹在这里故意将“东西”歧解为方位,引出了“难道不能买南北?”的发问,而盛温如顺手牵羊,就“东西”的“方位”意义加以阐发,自圆其说,妙趣横生。】

(3)林在学校读书时,有一次考试,老师问他:“林,你是愿意考一道难题呢,还是考两道容易的题呢?”“考一道难题吧。”“好吧,那你回答,”老师问:“蛋是怎么来的?”“鸡生的呗!”林答道。“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老师,这已是第二个问题了。”【“蛋是怎么来的”和“鸡又是从哪里来的”,本是一道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问题,有意加以曲解,故意回避“鸡又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

(二)误解是指无意之中形成的歧解。

(4)督学到学校巡视,与学生交谈间随口问道:“你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吗?”学生一脸惶恐,连声说:“不是我烧的。”校长虽不解“阿房宫”是怎么回事,但很平静地说:“鄙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他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盛怒之下,督学写了一封信给教育局局长,禀明原委,局长即刻复函说:“烧掉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学生”、“校长”和“局长”都不理解“阿房宫”为何物,小品用误解法巧妙地讽刺和抨击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

(5)有一个人跑到警察局报告他的家被盗了,警官问他:“您亲眼看见那个小偷了吗?”“看见了,当时我正在屋里睡觉。”“那个人有什么特征?”他想了一会儿,回答说:“那个人左耳上叮着一只可怕的大绿头苍蝇。”【报案人不理解“特征”的含义,误解了“特征”一词,将非本质的东西当作本质的东西来叙述。】

(三)曲解和误解都可以产生歧解的表达效果,但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曲解和误解是可以套用的。

(6)有个轿夫不会说客套话,有一次他和另外几个轿夫把一位秀才抬上山后,轿夫问道:“请问相公,‘令尊’是什么意思。”秀才捉弄他说:“这‘令尊’二字么,是称呼人家儿子的。”说完偷偷地掩嘴而笑。轿夫信以为真,就同秀才讲起客套话来:“相公家里有几个‘令尊’呢?”秀才气得脸发白,但又不好发作,只好说:“我家里没有‘令尊’。”轿夫以为他真的没有儿子,很替他难过,便恳切地安慰道:“相公没有‘令尊’,千万不要伤心,我家有四个儿子,挑一个去做‘令尊’吧。”【秀才曲解“令尊”以戏轿夫,而轿夫误解了“令尊”,产生了一连串的笑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表达之一百二十五:歧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jmw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