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流行甚广的翻译是这样的:如果这种事情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呢?
这样翻译的关注点是旁观者的心理活动,没有聚焦在当事人的行为上。孔子是知道了“季氏八佾舞于庭”的行为以后,才引发出这样的感慨和评论,这个感慨和评论当然是针对季氏的,而不可能是描述旁观者的心理活动。不同的旁观者,其心理活动也是不一样的,看到“季氏八佾舞于庭”,凭什么所有人都得义愤填膺,说不定还有人心生艳羡呢!
其实,理解这句话的真实义的关键在于怎么解释“忍”字。“忍”就非得解释成“容忍”吗?忍,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忍心。如,“维其忍之”(《诗·小雅·小弁》),“君王为人不忍”(《史记·项羽本纪》)。说一个人是“忍人”,意思是这个人很残忍,做坏事忍得下心、下得了手。
在孔子看来,“季氏八佾舞于庭”这个行为只不过是冰山之一角,水面下的冰山却是季氏无视周礼、目无国君、没有原则、毫无底线,孔子据此推断季氏日后必会犯上作乱。果不其然,昭公二十五年,季氏作乱把国君鲁昭公驱逐出鲁国了。
这就是圣人见微知著的功夫,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了凡四训》)。
所以,“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是:季氏连“八佾舞于庭”如此过分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情是他做不出来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