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茶人三部曲之一《南方有嘉木》

茶人三部曲之一《南方有嘉木》

作者: 云掩月念 | 来源:发表于2018-11-29 01:02 被阅读68次

东南一隅的浙江,本来有着性情温和的岁节和湿润多情的雨季。缥缈的雾气在清晨与傍晚线绕省城杭州的三面峰峦,那里是小叶种灌木茶林生长的最舒适温床。

同治三年,岁在甲子,春三月三十日,驻扎杭州的太平军弹尽粮绝,在死守两年三个月之后,终于在夜半时分,撤出武林门,退向德清。

同治三年(186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长达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走到了尽头。杭州城羊坝头忘忧茶庄的杭氏家族貌似没有因为这场运动而受到实质性的影响。杭氏家族的茶业,曾经有忘忧茶庄一座、忘忧楼府数进,都因杭老板抽大烟的原因,易手他人。但杭老板是乐天知命之人,这和他私塾的同学林秀才相仿,故有意结为儿女亲家。

骨子里对这桩亲事持反对态度的新郎杭九斋和新娘林藕初因“各怀鬼胎”,都按照传统,顺从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亲当晚,一个长毛出身、武艺高强的徽州人吴茶清,被清兵追杀而躲入忘忧茶庄。林藕初在危急之时果断地救了他,也帮杭家躲过了一次祸事。在长毛被众人逐渐淡忘之后,茶艺高超的吴茶清回到了杭家,一留就是一生。婚后的杭九斋继续抽大烟、逛青楼,林藕初多年也未能有个孩子。杭家的茶馆由吴茶清打点,杭夫人在背后支持。

杭九斋竟也是个风花雪月之辈,终日泡在秦楼娃馆,会馆的事情,多由他的掌柜徽州人吴茶清出面。吴茶清后面,则有杭夫人林藕初支持。有时杭老板芙蓉痛足,在荒唐之极钱财两空后,也知道回他的忘忧楼府来点个卯。

清朝末年,林藕初嫁入杭家十多年,生下了唯一的儿子,吴茶清的儿子,杭逸,字天醉。同年两个月前,杭九斋的朋友赵岐黄亦添了一男丁,姓赵名尘,字寄客,长天醉两月。

因吴茶清的教导,杭天醉自小就知道家里世代做的茶叶生意。父亲杭九斋有时候也会教他一些茶的文化。作为杭氏家族第四代单传的杭天醉,似乎和先辈温良平庸的性格不一样,但是可能受到两位父亲——吴茶清和杭九斋不同风格的教导,加之挚友赵寄客的影响,他的性格显得古怪而矛盾。有时候不爱说话,有时候又夸夸其谈,对不喜欢的事物刻意逃避,喜欢的东西则一意孤行地追求,但是,这种追求有缺少了一种坚持。可能对林藕初来说,最失望的就是杭天醉对吴茶清的梳理。她和吴茶清的儿子,更喜欢亲近另一个父亲杭九斋。

杭天醉和赵寄客自小一起长大,拜了兄弟,但是两个人骨子里终究有所区别,或许这更多的原因是杭天醉受杭九斋影响甚多。或许血缘上和杭家无关,但在杭家长大,骨子里终究更像杭家的人。而杭九斋,最后还是死在了青楼女子的床上。

杭逸飘飘然地立在三十名学子之间,细高,长脖,唇红齿白,眉目清秀。一身漂白杭纺长衫,外套一件隐纹万字黑色缎背心,外面别出心裁披一件黑色丝绒披风。一根辫子又黑又亮,晃晃悠悠不时摆动。

“……天醉是必定成不了栋梁的,”杭天醉摊摊手,“天醉有幸成为梁栋雕镌之画,此生足矣。”

甲午战后,朝野震撼。维新人士以为,非变法不足以救亡图存。而救亡图存,则从教育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时汇为学界新潮。离上世纪的百年终结只有三载春秋之时,杭州知府在蒲场巷普慈寺设求是书院。这位维新人士,对着书院的三十名学子训话——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才,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杭天醉和赵寄客也是三十名学子之一。他的母亲林藕初甚为喜悦,为庆贺儿子入学,还特意摆了几桌酒席。但是百日维新失败后,很多进入新学堂的人都退学了,林藕初也害怕儿子出事,将杭天醉关在家里,连求带哄,要他退学,留在家里学做生意即可。

在那个时期,几乎所有年轻人都力图变法,想要通过维新变法甚至一场革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时代,作为上世纪末中国最后一代文人,杭天醉被革命的浪漫激情正搅得热血沸腾,最听不得做生意三字。但是杭天醉的性格其实更像杭九斋,优柔寡断。所以折腾一番,他就有些疲倦了。

“寄客,我们怕不是空捞捞一场。人家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这般天地间芥子一样的微尘,参与不参与,又能左右什么大局呢?”

二十世纪初,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慈禧太后携光绪一行出逃……人称天堂的江南杭州,一群秘密的反清志士结党而起,与香港孙中山的兴中会遥相呼应,成立浙会,东渡日本,图谋造反。又有一些不想造反更想挣钱的商人办厂开矿,经营实业,以期富强。这个时候的赵四公子和杭家少东家,天天在三雅园讲时事。但是林藕初对儿子光复杭家的茶叶寄予厚望,也担心他闹革命会出事,要撮着死盯着他。杭天醉觉得杭家这个茶庄将自己困住了,母亲整天都是茶庄茶庄,使得他不能像赵寄客一样自由随性,甚为苦闷。

“睁开眼睛,看看今日中国,哪里不是冤魂遍野,枉鬼满地?靴虏入主中华三百年,血债要用血来还。不把这清政府彻底推翻,今日含冤饮刃之事,明日必定重演。”

辛丑年的冬天,杭州城守都司等十几人死于湖滨旗营城下。赵寄客引着杭天醉匆匆直到刑场时,地上血迹犹在,那杀人的刽子手,看杀人热闹的市民,及被戮者的尸体,却都已经荡然无存了。来年暮春,杭天醉和赵寄客筹备了一个冬春的“亡命计划”将成为事实——他们准备东渡日本。但即将远行之时,杭天醉发现自己并没有这样真正想浪迹天涯的热情,只是事到如今,不得不浪,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罢了。所以他并没有操心什么,倒是终日“拈花惹草”,吟诗作对。或许一首严嵩的诗也预示了杭天醉之后的命运。赵寄客无法理解他为什么念严嵩这个奸贼的诗,气头之上说他迟早得栽在黑白不分是非不明之上,而杭天醉坚持认为“因人废诗废书,偏就是过激党人干的好事”。

临行前一天的一场感冒,是凑巧是命中注定?1901年,农历立夏翌日之晨,杭州名医赵大夫家四公子赵寄客,手提一只牛皮箱,站在拱高桥京杭大运河码头,准备在此与杭天醉会合,然后搭乘小火轮,直抵上海。

杭天醉病好后,在茶馆凭栏观景。想到赵寄客的浪里白条,想起了他说的一芥西湖对鱼虾而言如汪洋世界,对他而言却不过是小小盆景的话。绝望和无聊突然就摄住了他的心。他不能想,因为自己没有与他同行,从此以后,再也不能够与他同行了。

“赵公子,杭少爷昨日湖上受寒,病卧榻上,不能与您一同东渡日本,老夫特来通报,免你牵挂。”

赵寄客淡淡一笑,也回作一揖,道:“谢茶清伯。寄客无牵无挂,别人愿去愿留,悉听尊便,晚生告辞了。”

之后,杭天醉从大学堂退了学,平淡地面对着家人为他操办的婚事。新娘是沪上商界有一定地位的长兴人沈拂影庶出的女儿沈绿爱。沈绿爱据说颇有几分野气,不缠小脚,一双天足,最爱在顾清山采摘野茶,像是注定了要吃茶叶饭的人,林藕初听了倒也欢喜。新娘不属于那种越看越耐看的女子,她完全属于第一眼就美得触目,美得惊心的那类女人。但是,杭天醉对自己的妻子,竟然是恐惧。新婚当晚和以后的几个月的晚上,他都是害怕。

因云中雕仗着哥哥在衙门里,没有经过正式途径就拘禁了吴茶清。虽说这属于司空见惯之事,但因惹的是杭家,又触怒了商界,徽州会馆和茶漆会馆发起了杭州各大中小商号的罢市行动。一番较量之后,云中雕兄弟被逐出衙门,吴茶清无罪释放。

而对于杭天醉而言,经历过的政治命运转折关口中,或许这一次是最为轻松的。作为忘忧茶庄的老板,杭城茶界最年轻的商人,在决定罢市的会议上一番慷慨陈词,就那么莫名其妙地成为一颗茶界的冉冉升起的新星。林藕初听了心生自豪,儿子没有像他那个抬不起的阿斗捞不起的面条的“爹”一样,敢于拯救关在衙门里的茶清,这对林藕初而言,无疑是最值告慰的事情。

之后茶漆会馆在状元楼为杭天醉庆功为吴茶清接风的酒席上,杭天醉一番半文半白的忏悔自责加豪言壮语的演说,让沈绿爱仿佛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丈夫一样,一双眼睛直直盯住了他,一副崇拜的神情。一开始丈夫给自己留下的“娘娘腔太重,整日价风花雪月,真要温存体贴良宵一刻值千金时,他却又银样锻抢头”的印象,而今日的表现,她发现原来他还是有英雄气的。从未想要去主动费心思的她,今天却也羞怯动情起来。但杭天醉终究无法跨越心里的坎,“想起女人裸着半身咄咄逼人的架势,真是又屈辱又无奈。他伸出手来,在黑暗中抓摸着,却什么也没抓到,只留下了两手的空虚和孤独。”

接手杭家的茶业后,杭天醉和小茶重逢。之后在吴山脚下租了一套小院,和小茶住在那。沈绿爱听闻之后,感到耻辱和恶心。而婆婆林藕初竟然也认为是她的过于气盛吓着了杭天醉,所以才留不住丈夫。一场大病之后,沈绿爱好像想通了什么,又好像受刺激太深,说话古怪。或许是一场戏,一场刻意的伪装。能弹奏一曲古琴的沈绿爱,那张面孔因为忧伤而沉静下来,不再那么热烈鲜明。妻子一反常态的温情,杭天醉忐忑不安,但这一晚,是他第一次发现这个女人并不可怕。冬至日,确定怀孕后,沈绿爱和丈夫摊了牌。原来这些日子的温婉不过是算计和报复。

之后,小茶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嘉和。同天傍晚,沈绿爱早产,生下了杭天醉的次子,名嘉平。林藕初亲自去吴山圆洞门,抱回了大孙子杭嘉和。

沈绿爱眼看着丈夫背影,她解气了,大笑,又大哭。她知道她复了仇。但她不知道她要得到的东西,一点也没有得到。

在杭天醉娶妻生子,重复上一代的日子之际,而赵寄客却进行着和自己大相径庭的生活。

1905年,赵寄客在日本加入浙江反清会党光复会;同年底,在东京一间秘密民舍,他宣誓加入了八月刚刚成立的中国同盟会。赵寄客和从法国赶来的浙江同乡沈绿村,被孙中山先生同时秘密接见。他们无条件地接受了同盟会的纲领:驱除勒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们当天发誓: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

1906年初,沈绿村回上海,赵寄客随侠女秋道回浙,重新寄住在南屏山白云庵,并入浙江武备学堂执教,任工科教习。在蒲场巷,赵寄客曾经和他的从前的把兄弟杭天醉不期而遇。

那一年,杭州,或者该说中国,开始发生一些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争取路权、大罢工、浙江高等工业学堂的创办……次年,孙中山在广州起义,秋瑾在西湖畔聚集光复会会员秘密准备武装起义。之后赵寄客失踪,绍兴大学堂多了一名叫“赵尘”的教习。起义失败后,秋瑾被捕。

1908年,小茶又生了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取名嘉乔、嘉草。因为有了嘉和、嘉平,杭夫人觉得没有必要再抱回来了,便留给了小茶。而这一年,光绪三十四年,光绪皇帝和西太后几乎同时“驾崩”,清政府要求一百天内不准唱戏,这对杭天醉而言,极为苦恼。因为茶庄的事情,越来越被家中那两个女人瓜分。剩下的事情,也都由茶清吩咐人做了。他只是管着一个茶楼,茶楼又有个林藕初的本家林汝昌管着,他就靠在茶楼里听听戏过日子。小茶要照顾孩子,顾不上他。杭天醉新鲜过了一阵,便又开始无聊,像只无头苍蝇,两头瞎忙,没人把他当回事了。

这一年的嘉和,头发软软的,脖子长长的,眼睛也长长的,颇有乃父神韵,他安安静静地坐着,看他的弟弟嘉平舞刀弄枪。嘉平虽然是个早产儿,脑袋大,身子小,眼睛圆,走路易摔跤,但又生性爱跑,是他哥哥的反面。嘉和从小就知道他是姨娘生的,所以归奶奶管,但他和嘉平一样,叫沈绿爱妈。

嘉和和嘉平兄弟两看着父母吵嘴之时,赵寄客来了。对嘉和而言,那是一个中等个头男人,长袍马褂,黑呢礼帽,戴一副圆圆的墨镜,一脸的络腮胡子。而对沈绿爱而言,第一次见到赵寄客,第一眼便是直接的、感激的、火辣的,因为他赞许她。他们两人在目光相接的同时都在心中怦然一惊,然后沈绿爱少有的一阵心慌意乱。而杭天醉却最是迟钝地看着他的疏离多年的把兄弟,茫然地半张着嘴。对赵寄客而言,沈绿爱是一个奇女子,可惜配了天醉这么一个优柔的男人。重逢的晚上,酒后的杭天醉接过了赵寄客手里的枪,对着门上两块天窗,叭叭两声,吓到了自己,也吓到了赵寄客。唯有沈绿爱在吓了一跳后,立刻冲进房间从柜中拿出一挂鞭炮,摔给赵寄客,要他往门外放。

赵寄客带来的那把短枪,被杭天醉糊里糊涂放响的那两声,强烈地震撼了嘉和与嘉平。这两个孩子对生活的记忆,仿佛就是从那一天开始的。他们对未来经历的一切,从此有了叙述的起点。

1909年,杭沪铁路全线正式通车。正式通车的那一天,杭天醉搞了个大动作,全家出动,到清泰门外,看火车这一庞大的怪物。

在赵寄客的介绍下,杭天醉入了同级会。另一个介绍人是沈绿爱的哥哥沈绿村。沈绿爱说着自己若是个男人,也入会干出一番事业来。在杭天醉为了赵寄客要他帮忙筹款以备日后举事的事情苦恼时,沈绿爱一不吭声将自己的首饰拿了出来。

1911年,在这个千年不遇的黑夜就要过去的时候,杭天醉被人用马车急速地送往起义总指挥部。杭天醉和沈绿爱夫妇都参加了敢死队。而茶清伯,似乎回到了50多年前,那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却以失败告终的运动中。对他而言,或许这一场革命是“君子报仇,五十年不晚”。为了和杭州城抵抗的旗人交涉,吴茶清这位老人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学子聚集在了天安门广场。十七岁的江南少年杭嘉平也参与其中。同样只有十八岁的杭嘉和,在八天之后,也同样举着标语出现在杭州湖滨的公共运动场了。

杭家的二少爷杭嘉平似乎成了杭家一个不协调的捣乱的音符,一个温文尔雅的江南儒商之家的叛子逆孙。在他身上散发的不再是茶的典雅和冲淡的清香,浓烈、激昂,极端,更像是烈酒。而哥哥虽然也接受了弟弟的无政府主义,但似乎他和杭家人的性格更接近,多了些平和。杭嘉和身上天生一种茶般的亲和力,让人对他不加设防;他还有一种安全感,与人平起平坐的样子。

嘉和平时也是落寞时多,激烈时少。不能说他对这个冬天的失落没什么感受,我们只能说是他对失落的承受力比较强罢了。在他看来,生活本来就是如此地沉闷,沉闷是我们一生主要感受的生活方式。不沉闷,不过是沉闷之间的亮丽的喘息之隙罢了。

送弟弟北上的嘉和其实是又羡慕又伤感的。他也向往那晴朗的万里无云的白雪晶莹的北方,但是这知道那个地方不属于他。他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迫使自己留在了南方,或许是家族离不开他吧。杭天醉因为儿子的浪迹远走而心伤,但他不敢肯定自己是骄傲还是害怕。看着儿子远去的身影他无法不想起他当年出走未遂的夜晚。

杭嘉平北上之时,赵寄客南下了。年过四十又少了一臂的赵寄客看上去依然挺拔精悍,风采不减当年。他前往忘忧楼府拜见朋友之时,没有看到老朋友杭天醉,迎接他的是朋友的妻子——怀孕中的沈绿爱。而这个时期的杭天醉近似于“出家”,经常往灵隐寺跑,和庙里云游的僧人喝茶,大概就是把一切缠绕于心的人世烦恼苦难悬置起来,以空虚清明的心境去过日常生活。

1920年,五四青年杭嘉和在杭州孤军奋战,而自己的弟弟则在上海战斗。留在杭州的杭嘉和与弟弟书信往来,折腾着他的新村建设。本来和李君、陈君三人一行,曾经到郊外专门探访地址,但是到头来只有嘉和一人,起初最积极响应的两人倒是打道回府了。而杭嘉和,怀里揣着写给大弟嘉平的那叠信,背上行囊里塞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鲁哀鸣的《极乐地》,在胡公庙住下了,和农民、村姑们讨论着他的无政府主义。但是,一个自小就是童养媳的跳珠因受到他的思想鼓舞,想要和命运抗争却最终以生命为代价。这之后,杭嘉和似乎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1921年,杭嘉和和方西冷结为连理。而这位方家小姐,也是五四青年,曾经和弟弟嘉平一起在上海并肩作战。不过她虽然看上去狂热、人性,但可能和她的父亲一样,是个执法官,是个很理智的人。情动得易,却不深。在对嘉和兄弟的感情上,她就是这样一只永不休止的钟摆。

1924年9月的军阀入侵与雷峰塔倒塌。方西冷为杭家生下了一对儿女:儿子杭忆,女儿杭盼。眼前这个实在的丈夫嘉和在她心目中早已是个平庸之辈,但她对他那永远是相敬如宾的态度,实在是挑不出刺来。而嘉平作为一个温洒的白马王子的形象,再一次在她脑中定格,从前开茶馆的热闹中那些不快的因素早就消散了。而嘉平,从欧法转道日本,在日本待了几年,结了婚,也有了一个儿子,如今在黄埔军校学习。

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10月22日,孙传芳的部将宋梅村率军攻入了杭城,夏超因此而被捕枪毙。为保住杭州城,嘉和出资三千。而这一年,嘉平的儿子,杭汉来到了杭家。他的母亲是叶子,曾经在杭家生活过多年的叶子,嘉和与嘉平兄弟青梅竹马的女孩。叶子不像是一个标准的日本女孩,她在中国呆的日子太长久了。杭家肯定是中国少有的家族。在这个忘忧楼府中,女人很有力地生存着,男人却温文尔雅,不施暴力,但心灵自由,不受约束。她也回来了。

1927年,杭家的小女儿杭嘉草和共产党林生相恋。但这一年,也是“全中国四万万同胞中最优秀最有作为的男女青年们的革命加爱情的最辉煌的最悲壮的最高潮的最低谷的年代”。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林生死了,嘉草疯了。那年冬天,杭天醉最后的一声呼喊,是给女儿杭嘉草的新出生的孩子取的名字,“忘忧……”那是一个全身雪白的孩子。

就在这时,杭天醉听到了很远的地方,传来猫叫一样微弱的哭声……现在好了,再也无所牵挂了,杭天醉闭上了双眼,他觉得他是可以离开这个完全出人意料之外的世界了。他在这个世界里所过的不长不短的一生,就如一场眼花缘乱的大梦。

杭九斋、杭天醉、杭嘉和及杭嘉平,杭氏三代茶人都见证或者说是亲身参与了中国的重大革命。杭家,似乎从1864年开始,始终与茶业、革命联系着。文中有很多讲到中国茶业的历史,但是因看的时候更多精力集中在了故事情节上,所以没有好好记下文中那些关于茶文化的描述。而且后面整理的也比较仓促,后续有时间再慢慢分析。

相关文章

  • 南方有嘉木

    有言道:“南方有嘉木,北方有相思。嘉木风可催,相思不可断。”今天为大家所讲的,便是茶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 所谓荼苦,其甘如荠。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所谓荼苦,其甘如荠。" 最近在读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之一的<南方有嘉木>,荣获茅盾文学...

  • 茶人三部曲之一《南方有嘉木》

    东南一隅的浙江,本来有着性情温和的岁节和湿润多情的雨季。缥缈的雾气在清晨与傍晚线绕省城杭州的三面峰峦,那里是小叶种...

  • 读《南方有嘉木》之一——茶叶市场篇

    《南方有嘉木》是作家王旭烽写的《茶人三部曲》之一。 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以英国马嘎尔尼出使中国,觐...

  • 读《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

    《茶人三部曲》第一部南方有嘉木,不错不错,大家族的故事就是这么的清新脱俗。 不对,大家族似乎是不对的,应该说是大户...

  • 茶叶的故事——茶叶与罂粟

    资料源自茶人三部曲第一部《南方有嘉木》 印度阿沙姆 1785年,英国进口华茶已达1050磅。 东方神秘绿叶在英伦三...

  • 《望江南》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因为之前学过茶艺,老师推荐我们看《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筑草为城》,自然而然读...

  • 南方有嘉木

    一口气看完了《茶人三部曲》,最爱第一部的名字:南方有嘉木。 我是南方人,嫁给了一个北方人,从此以后,生活语言里都是...

  • 《茶人三部曲》中的内在气质

    《茶人三部曲》第一部《南方有嘉木》我昨天看完了,我只能说艺术成分很高,我羡慕作者,作品太好了,读起来真的很舒服。 ...

  • 茶人三部曲

    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茶人三部曲。喜欢这样的书,写一个时代,几辈人的故事。家事国事儿女情长,抑或疯狂,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茶人三部曲之一《南方有嘉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ft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