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他非常有名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还留有一些空间,这个空间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我们的回应方式。我们所作出的回应包含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
现在,加拿大的新环境、新生活对我是一种刺激,我的自然回应是:
1 想家,想找寻和家最为类似的环境:明年搬进靠近城里能看到高楼、生活便利、比较热闹的地方,而不是住在大多数成家的人选择的安静的小镇子(我现在的住所)上;
2 给丫头申请私立学校:这是我熟悉的体系,我更倾向的IB体系学校更是如此。即使漂洋过海,也知道私立学校不会有太多意外。而之前选择的、现在正在就读的公立学校,不是不好,而是有太多的未知数,尤其是本来计划的明年即将就读的公立高中,完全的陌生感更是让我感到紧张、焦虑,害怕结果会出意外。
在孩子的教育之路上,我们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当然,这是指大学之前。因为他们还没有自己的明确的选择,所有的判断都来自于家长,而家长在做出判断时,难免会掺杂很大的个人偏好因素在里边。
所以我作为家长,很自然的反应是选择熟悉的学校与体制。毕竟,孩子读了八年私立学校,我也在私立学校社区圈子里混了这么久,参加了无数学校的活动与workshop,学习了与自己本来对教育的认知完全不同的理念。这些经验不舍得浪费,又有点懒得再从头来过,重新学习、研究加拿大的公立体制。
而且,面对即将升入高中这个时间节点,总觉得有点来不及,于是就慌了。
至于想家,想念熟悉的环境,想着尽快搬家,这点倒是可以不用那么劳神,放轻松一点才好。
既来之则安之。才住了不到两个月,不习惯小镇的清静太正常了。在大城市的喧嚣与热闹中浸润了40年,怎么可能不眷恋?
记得刚来的时候,每天都会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出门走一走,探索一下社区周边。我看到了大片的绿草坪,一转弯就意外的扎进了树林,有池塘,有蹦蹦跳跳的可爱小松鼠。空气里是清新的味道,尤其是傍晚,那种混杂的树木的味道,以前只有在乡间旅行时才闻到过。
原来那时我还没买车,只能用双脚去探索,反而能脚踏实地的感受到这个小镇的清幽。
所有对城市的眷恋都始于有车以后,当我的双脚不再触踏到土地,当我不再置身于开阔的大自然,当我不再有意把树木泥土的味道深深吸进我的鼻腔,当我把感官一个个关闭,我开始怀念大城市,怀念北京。
因为我始终没有安心把这片新的土地当作未来N多年家的所在。
关于'反应’与‘回应’,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前者是条件反射,后者是有意识的选择。
那我所作出的基本上都是下意识、不自觉的“反应”。面对刺激,如果给自己留点空间多思考一下,我应该怎样“回应”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