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于2007-05-06 21:42:19,首发于人民网强国博客。
今天上午,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长期从事党史、国史及现代文学研究、张闻天研究专家、上世纪80年代处任我院教务处处长的程中原先生和夫人夏杏珍来到我院兴致勃勃的参观长江路校区。
接到为他们俩照相的任务后,我早早就来到图书馆等待。等待是着急的,也是幸福的。我想见了面,说什么呢?夏老师当时做过我的一个学期的班主任,我这个学生没有出息,不争气,是不是不说呢,我很忐忑。等了近一个小时,办公室的徐主任向我招手,我立即背上摄影包,从图书馆西门跑过去。夏老师一点也没有变,还是那么有风度,还是那么热情;力院长也介绍我是夏老师的学生。程老师热情的大手让我一下子消去了拘束感。詹院长很内行的说,我们再这里拍照吧,光线正好。
移步换景,我们来到图书馆楼顶,先看了一下正在建设的教B楼,看到工地一派火热的施工情况,程老建议分期分批拍下景象留作将来做历史用,最好征地时拍一点,施工期间拍一点,竣工后拍一点,詹院长立即要求我向韩部长汇报这项工作。来到期刊阅览室,他们很亲切地翻阅着杂志,可能是想起他当年研究张闻天时资料的贫乏,他们动情地说,现在的学生真幸福,有这么多期刊。听说我们学校几个学科在全国同类院校排名第一,他们非常高兴。
幸福的时间总是很短的,两位老师感觉学校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我把我们去年毕业20年的通讯录和光盘送给老师,老师表示下次如果有这种聚会,她一定参加。告别了,我只能在心底里祝福老师健康长寿,幸福永远。当然也下点决心,好好工作,不断学习。
这次及时到长江路校区,感谢后勤服务公司陈总,他亲自驾车顺路带我。感谢图书馆馆长郭馆长,他让我在他的办公室耐心等待。姗姗也在值班途中夸奖我的领带好看,让我消除了疲劳,后勤的叶总还送了我一条领带,后勤的小张也帮了我好多忙,让我忙并快乐着。
附程中原介绍
我党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张闻天可说与无锡很有缘。早在上世纪20年代,张闻天就曾到过无锡,并在其早期文学作品《旅途》中有所描述;庐山会议蒙冤后,曾来无锡做过专题经济调查;1975年从广东肇庆迁居无锡,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于1976年7月1日病逝无锡。17年后.一部全面反映张闻天波澜壮阔人生历程的传记作品《张闻天传》面世,该传记的作者又是一位著名的无锡籍学者——程中原。
程中原,无锡羊尖严家桥人,现任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长期从事党史、国史及现代文学研究。尤其是对张闻天的研究,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享誉史学界。1990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程中原涉足张闻天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他在苏北淮阴师专任教。张闻天早年的文学活动是他确定的科研课题,但限于学校的条件,资料一无所有,研究无从下手。一次他到南京参加一位作家的追悼会,利用这机会,他在南京多呆了几天,天天到南京龙蟠里图书馆查阅五四时期和20、30年代的报刊杂志,从中收集张闻天早年发表的文学作品。饿了啃块饼,渴了喝口水,天天如此。后经同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一位南大老师介绍,程中原认识了在南大工作的张闻天的儿子张虹生。由此,又结识了张闻天的其他亲属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对张闻天早期文学活动的研究也由此开展了起来。其时,报刊上发表了茅盾回忆张闻天早期活动的文章,程中原发现茅文所记叙的时司有多处误差,就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写了一篇史事纪实的文章,不久被《历史研究》采用并受到茅盾的称赞和肯定。这是程中原听发表的第一篇有关张闻天研究的文章。随着研究的深入,又陆续发表了《张闻天早年的文学活动》等多篇文章,在党史人物研究方面崭露头角,引起了学术界的瞩目。很快,他被吸收参加了党中央批准成立的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的工作,并明确由他承担《张闻天传》的撰写任务。
人所共知。张闻天从1919年投身“五四运动”到 1976年含冤逝世,为党的事业奋斗了将近60年,他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两个历史阶段,曾担任过党的最高领导职务,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主要当事人,在经济、政治、党建、外交、宣传、文化、教育等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卓著的建树。为这样一位杰出。人物撰写传记,前提是要掌握丰富可靠的第一手史料。程中原与同事们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张闻天10年代曾在重庆主编过一本名为《南鸿》的刊物,并在上面发表过多篇文章,程中原专程前往查找。当时四川省档案馆因当年战备之需迁至成都以西、需要一天路程的雅安山区。他冒着瓢泼大雨赶往雅安,到达时已过了晚餐时间。他在那里查找了两天,结果一无所获。后来根据线索,他又先后到重庆、武汉、南京等地图书馆,仍只是找到几期刊物。最后是徐州师范学院一位老师提供了家中收藏的一套齐全的《南鸿》周刊。这份刊物对于张闻天由文学革命走上社会革命的转变极具研究价值。
有次在与张虹生的交谈中,得知张闻天曾说过:我在五四时期也不是不光采的。程中原为了查找这方面的实证资料,从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到南京大学图书馆,查遍了报库,终于找到了因放错位置而几次都未找到的那本1919年《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合订本,在上面发现了不少张闻天宣传五四精神的文章。尤其是《社会问题》一文,在(新青年》“马克思研究号”问世之前,就比较简明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现和(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述,提出用“革命”的
办法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由此,确定了南京也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地之—。
程中原和他的同事们就是通过这样长期艰辛努力,掌握厂有关张闻天的几乎全部第一手原始资料。与此同时,他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对大量史料进行了审慎考辨和研究,取得重大收获。其中,确定“歌特”为张闻天化名这件事,被学术界认为是史料研究的一个范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程中原1981年10月在中央档案馆查阅30年代党内刊物《斗争》时,发现了署名为”歌特”的三篇文章,由于文章内容涉及到对当时“左”倾关门主义的批判,凸现了文章的历史价值。为了弄清“歌特”的真名实姓,程中原展开了广泛的调查论证,对众多被认为有可能写出“歌特”文章的同志一一征询并进行比较、对照研究.采用清代乾嘉学派的严密考据方法,着力从文章本身保存的“信息”中寻求线索,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考证辨析,从文章的思想观点、写作时间、文风特色和个人惯用语等方面确认了这三篇文章为张闻天所撰写。程中原由此以无可置疑的论据,发表了《“歌特”为张闻天化名考》的文章,受到了杨尚昆、胡乔木、夏衍和龚育之等人的充分肯定。时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的龚育之还批示:“此文表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并要求印发有关专业人员学习借鉴。胡乔木指出,此文说明了张闻天从“左”倾向反“左”倾转变。夏衍也认为总应是党领导的左翼文化团体开始摆脱促“左”路线的重要标志。
鉴于张闻天庐山会议蒙冤后,其历史功绩长期被湮世。程中原在收集整理和研究张闻天生平思想的资料过程中,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先后撰写了40多篇研究文章,使张闻天的历史功绩不断彰明于世。 ·
张闻天是遵义会议的主角之一,是他第一个站出来针对错误军事路线作“反报告”,后被推举为党内总负责人,起草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决议》,为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保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全党全军的贯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程中原先后发表多篇文章.以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全面论述了张闻天在遵义会议前后为党的事业所立下的“超人一等的功劳”。
1959年的庐山会议,使张闻天蒙冤甚探。为了澄清历里真相,程中原发表了《庐山会议发言:系统批判“左”倾错误的光辉篇章》等文章,相当深刻地评析了庐山发言的批“左”锋芒和理论光辉,展现出张闻天人生历程的又—亮点,令读者感受到震撼人心的力量。
80年代初,电影《西安事变》公映,被誉为难得的优秀历史故事片。但影片竟忽略了作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主要决策者之一、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同志,整部影片未出现张的形象,甚至连张的名字也没有提到。为此,程中原撰写了《觉醒与困惑——从电影〈西安事变〉谈起》的文章,指出了该影片的缺憾,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叙述了张闻天在这个事件中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并介绍了其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酝酿、确立、发展和贯彻所做的大量工作,使张闻天在“西安事变”中长期被埋没的历史功绩得到了公允的评价。
张闻天作为我党建树卓著钓理论家,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著述丰富。为了把握和传承其富有求索精神的理论建树和思想遗产,程中原在张闻天思想理论的研究方面下了足够的功夫。曾先后出版了《张闻天与新文学运动》、《张闻天论稿》等专著,全面论述了张闻天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理论贡献,这无疑为撰写传记时充分展示张闻天所独具的理论家风采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在多年积累、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按照集体研究、一人执笔的方式.程中原于1988年秋正式动笔撰写《张闻天传》.此后四易寒署,至1992年暮春,终于在风光秀丽的太湖名城无锡改定书稿。在征求各方面意见后,送中央党史领导小组副组长邓力群同志审阅。邓力群不顾眼疾,悉心审读,指导修改并最后定稿。1993年7月,凝聚程中原12年心血的《张闻天传》终于问世。传记以翔实的史料,实录直书张闻天的“立德、立功、立言”,生动形象地层示了张闻天辉煌的一生,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评价,称这部传记“客观、真实、饱满”,“具有历史的纵深,时代的广阔,理论的深度”,是一部难得的“信史”。
程中原没有因此满足,继续他的研究。每每看到有关张闻天的新材料、新观点和重要的背景资料,他都随时进行订五、修改和增补,犹如燕子垒窝,衔泥衔草,力求充分反映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使传记臻于完善。在张闻天百年诞辰之际,又对《张闻天传》进行了修订再版。一个真实完整、富有感情、血肉丰满的张闻天,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巍然屹立于读者心中。程中原也团对张闻天研究所付出的艰辛和获得的成功,在党史界确立了“张闻天研究专冢”的应有地位。
近年来,他致力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和《胡乔木传》的写作。辛勤的耕耘又收获丁丰硕成果。一批专著相继出版,备受学术界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