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觉醒”到“寻路”,从”依赖”到”独立”,康康为妈妈们上了一节最原生态的父母课。她从一个十五岁孩子的角度看家庭教育,给予妈妈们很多很多感触,很多很多启迪!
孩子的哭代表什么?
哭,表明他需要父母给予自己恰当的关注。对,是恰当。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关注。

4周岁的磊磊和5周岁的暖暖姐姐玩了两个多小时,大人们一直在说话。他先是跑过来跑过去,不奏效。接着挤到妈妈身边,妈妈希望他和姐姐继续玩会儿。最后他哇哇大哭,边抺眼泪边攥着小拳头说以后再也不让妈妈上课。两个孩子玩腻了,暧暖也表现出了对妈妈的依恋,紧紧靠着妈妈的胳膊,忍耐力又提升了许多。十几岁的孩子哭,此时的他(她)正处于情绪之中。父母之前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等到孩子需要用眼泪来发泄不良情绪时,你一个劲儿问“孩子,你到底怎么了?”这毫无意义。康康建议:此时爸爸妈妈拥抱孩子,告诉他父母一直都在,陪孩子出去转转,不失为亡羊补牢的好方法。
你是否对孩子施行了”软控制”?
软控制”——父母(或抚养者)用温柔、充满爱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控制,孩子如果不服从,就会深受内疚感的折磨。很多时候,孩子甚至自己也认同了父母的控制,即使非常痛苦,也会勉强和逼迫自己去实现父母的意愿。
“父母辛苦养育你,就该好好听话,我们也是为你好啊.....”。“妈妈为了陪你,工作都不要了,你竟然说出这种自暴自弃的话,你太忘恩负义了....”
父母一遍遍重复自己对孩子的付出、爱。其背后,不过是打着感情牌,让孩子按着父母理想的样子成长。情感绑架的背后,是不安和焦虑。
对此,康康的金句是:“对家长的软控制,孩子可以孝,但不可以顺。”
换言之,孩子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清楚做些什么来实现这样的生活?
当孩子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他会发现爱与控制这二者本不是捆绑相生的,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爱、给予爱,而不必牺牲自己的主控权去做交换。
真正想通这一点的孩子,在未来的岁月里定能重获力量感,逐渐摆脱被控制和束缚的感觉,最终活成自己,拥有不后悔的人生。
当孩子痛苦时如何带孩子领略世界的美好?
小小孩磕了碰了,不是说妈妈吹吹就没事了。转移注意力,看看天边美丽的云彩,玩玩有趣的游戏……从幼时即赋予孩子面对痛苦,寻找美好的能力。这样,或许以后孩子在人生中面对风雨,也会心向阳光。
大孩子的痛苦可就没那么直观了。更需要父母体察入微。正如康康所言:父母善解人意,坚信孩子会闪闪发亮,孩子必然会有希望,有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