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
每每想起东野圭吾的《恶意》中的这段话,想起里面的故事,都会不寒而栗。
作家日高邦彦遇害后,刑警加贺剥茧抽丝,发现了真正的凶手竟然是日高邦彦生前好友野野口修。但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彦从小一起长大,各方面都比较优秀而又正直善良的日高邦彦更是对野野口修数不清的帮助,在外人眼中,两个人不是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就是这样的兄弟,最后杀死了日高邦彦,还编造谎言混淆视听,差点让世人都信以为真。
这样的真相,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感叹一句人性太复杂。
为什么善良反而得了恶报,为什么受惠于人的人,不但没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反而选择了恩将仇报?
对此,心理咨询师曾奇峰的看法或许可以借鉴。
为什么受助者会恨你?在《幻想即现实》一书中,他认为给予他人帮助,能带来道德上和地位上的优越感,而受人之恩,则会带来不如别人的低价值感、难堪感、被贬低感,所以“感谢是债务”。当施与的“量”超过一定的度,恩过重了,重到不能被道德、良心压制的程度,就会变成恨。所以,俗话说“一碗米养恩人,一袋米养仇人”。
有时候,并不是人性太复杂,而只是我们不了解人性。
1、另类解读
在曾奇峰《幻想即现实》一书中,随处可见类似于对“为什么受助者会恨你”进行解读的篇章。
如“疲惫感的实质是吸引他人的照顾”一文,乍见标题,还以为是标题党,颇有哗众取宠之嫌。没做啥事,动不动就觉得疲惫,干啥都没兴趣、没积极性的人,不应该是在回避与他人的联系吗?为什么反而说他们是想吸引他人的照顾呢?
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曾奇峰分析,易疲乏者内心是希望与他人发展关系的,但缺乏以正常成年人的方式来发展的能力,所以就不自觉的显示自己弱小的、孩子气的、被动的一面,以此来建立一种“疲乏者—照顾者”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原始形态,就是“婴儿—母亲”的关系。
如,关于“抱怨”。曾奇峰认为“不满是自己对自己的攻击”,抱怨是自处低下的难堪。经常抱怨自己的人,是对自己不满意,是把别人或者外界对自己的不满植入了内心,把外界的要求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经常抱怨他人者,抱怨是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在关系中自觉处于弱势一方了。谈到“嘴”,他还指出过度使用嘴都是心理发展处于比较原始阶段的表现,神经性贪食症和厌食症,都是这类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再如,关于“提醒”。不必要的提醒就是暗示,这和过于担心有时候也是一种暗示是异曲同工。
2、尴尬而又畅快
《幻想即现实》书中很多论述,从潜意识层面对人的心理进行分析,有时候会有被揭开遮羞布的尴尬,“你这人说话也太直接了吧”,但心中同时又升起隐隐快感,因为终于有人能真正理解自己,还因为“哦,原来很多人都是如此”。
如,关于“信任”。他认为信任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能力。从根本上说,一个人对外界的人和事的信任,是其对自己的信任向外投射的结果。所以,信任他人,就是信任自己;很难信任他人,是自己内心缺乏安全感。而内心的安全感,与外界无关。
如,关于“固执”。“固执的内心充满了对他人的依赖感”,光看着这个标题,就让人有些面子上挂不住。我都把自己全副武装了,你竟然还说我是对他人充满依赖。好不容易包裹得严实的内心,一下子被斧子劈开了。固执,表面上看听不进去他人的意见、过分坚持自己的主张、拒绝一切人情世故等等,但从深度的心理分析,这些人可能是为了避免被拒绝、被伤害,或者是害怕自己内心的激情爆发出来,或者是为了压制自己对他人的敌意。
3、心理咨询中的人文关怀
作者认为研究人在关系中的一切,才是真正的心理学,所以心理学应该坚守人文传统。如他在多个案例中,都反复强调不要随意给来访者下诊断,下诊断除了满足咨询师自己的自恋,对于来访者并无助于改变现状,反而可能让来访者背上心理包袱,形成不良暗示。
书中有一段话,描述精神分析的,文字优美而又充满温暖的慈悲,私以为值得所有从业者看看。“精神分析的那些术语,从来就不是文字后者智力游戏,也不是虚无缥缈的对人性的假设,而是活生生的事实,是对人类每一个个体的耻辱和荣誉、苦难和幸福、枯萎和生长、死亡和生存的切实观察和感受”。这段话,让精神分析走下了深奥晦涩的理论神坛,走进生活,走进每一个个体,走进人。
图片来自网络
4、心理问题大多都是关系的问题
曾奇峰是精神分析学派出身,但又不局限于精神分析特别是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框架下。从全书可以看出,他更倾向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客体关系等方面。他在文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就是几乎所有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他所处的关系的反映,所以要解决心理问题,得解决他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孤立地分析这个人。
人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在关系中被制造,然后又永远处于关系之中。面临关系,作为独立个体的人需要面对两种危险。一种是关系过近,自己与他人的边界不分明,于是独立性受到侵害,内心世界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种情况容易导致“被吞噬感”。一种是关系过远,与他人的边界过于清晰,以至于到了边界僵硬的程度。这种情形下,交流受到阻碍,甚至自我封闭起来。这种情况则容易导致“被抛弃感”。
如亲情、爱情,如果关系过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边界,容易使得身处其中的人过于为所欲为,而不能顾及和尊重对方的感受。所以,可以在亲情、爱情中适当引入友情的品质,适度保持彼此的边界,使身处其中分人都能在言行上更慎重一点。
书中引用的案例,大多都是关于家庭关系问题的。基本都呈现出家里有个“问题小孩”,随着深入了解,发现背后都隐藏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问题,所以,曾奇峰建议对此类情况,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他周围的关系,特别是他与父母的关系。
5、不像心理学的心理学书籍
全书是60篇短文组成,虽然分了4个部分,并给每一部分起了小标题,但看起来还是比较零散、不成体系。这些短文长则四五页纸,短则两页,大多数看起来就是曾奇峰自己接待来访者之后写的随笔,貌似就是每次做完咨询工作后对当时他自己的感受、看法进行记录,咨询案例很少,详细介绍咨询工作开展过程的更少,当然这也是符合心理咨询行业保密要求的。不过案例过少,也给阅读带来了滞碍。
总体上,曾的文字不如同行武志红的书容易看,也没后者容易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武志红把想要传达给读者的,都一股脑摆出来了,还怕读者不能理解,尽量用案例娓娓道来。
而曾奇峰就像夹着一根烟,沉思半刻,才吐出几句话来,还语焉不详,让人咋听起来不得要领,待再想细细问来,他已再次陷入烟雾中沉思。但正是这样较大的阅读摩擦力,让人不得不逐字逐句地看,反反复复地看,前后关联地看,因此,也更多地触发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g��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