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的典故原文出自《庄子·秋水》,具体内容如下: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意译如下:战国时,燕国寿陵有个年青的后生,听闻赵国邯郸人走路姿态潇洒,心里那叫一个羡慕,一咬牙就奔赴邯郸学走路。刚到邯郸,他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啥都新奇。大街上,男女老少走路各有韵味。男人步伐稳健有力,女人莲步轻移,小孩儿蹦蹦跳跳,非常开心。年青人看得入迷,一头扎进模仿大军。他跟在一个路人身后,眼睛死死地盯着人家的脚。人家迈左脚,他也赶紧抬左脚;人家迈右脚,他慌慌张张地跟上,可越学越别扭。手脚就像被绳子绑住一样,怎么都不协调。
一天天过去,他非但没学会邯郸人的走法,连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都忘得精光。身上的盘缠也花光了,无奈之下,只能灰溜溜地爬着回燕国。一路上,被人指指点点,沦为笑柄。
这则寓言故事,虽然内容简短,但其寓意非常深刻。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习别人的长处,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盲目照搬,只会落得丢了西瓜捡不到芝麻的下场。
最近,我在简书更文的质量不尽人意,虽然自己不再像学习公开写作之初那样焦虑,但也常常进行一点反思。除了自身迷恋游戏,用在写作的时间越来越少,也有学习所谓的方法论引起的思维混乱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想当初,我写文虽然不出彩,但像高考作文那样,每次总能获得一个中等偏上的分数。而今,竟然越写越差了。这不是邯郸学步的现代版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