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持”这两个字,我认真的想了想,不禁十分沮丧,并为自己虚度半生、一事无成找到了最好的解释,那就是除了生存本能和外力约束下的惯例行为,在其他需付出精力、体力、心血以达到有益目的的事物方面,我竟从未有一项做到持之以恒,没有,真的没有。亲戚朋友们,你们也可以帮我想想,除了吃饭、睡觉、上班、洗漱(有时候还晚上偷懒不洗脸刷牙)上厕所,还有什么是我能够数年如一日的在坚持,认真的、不敷衍、不间隔的在坚持,有吗?
作为一个有着敏感触角和贪图享受的人,我对于美好的事物和世界的丰富有着源源不断的贪婪与好奇,我曾经想学篆刻,想学书法,想学绘画,想学英语,我对拥有那些技能的人艳羡不已,我想象自己挥笔而就一副作品,那些线条、色彩、意境让人着迷,而英语,我喜欢的是演讲和影视剧中那些外国人说英语的腔调和表情,丰富生动充满激情。在所有的外语里面,我觉得英语最为迷人,而日语、韩语听起来像结结巴巴,俄语又那么饶舌,其他的外语我没注意过。我拥有一套刻刀,但从来没有用过,我拥有一些书法书籍、字帖、墨盒、墨汁、毛笔,曾经自学数月,后不了了之,现在连笔都握不好了。我手机上安装了三个英语方面的APP,当然,它们已沉睡很久。还曾尝试过学一种乐器,找人请教乐谱,发现不是那块料。还玩过一段时间手工,钩了几双拖鞋,缝过包包和玩偶,一个泰迪熊缝了头和耳朵后一直烂尾,后来备用的珍珠棉也塞枕头了。
即使最爱的阅读和写作,也是兴之所致,率性而为,没有计划,也没有总结,像守财奴一样,看到喜欢的书就想据为已有,但放到书柜里并不代表能够把它们挨个读完,在心里千万次雄心勃勃构想过宏大的读书计划,但是,咳!写作是我从小学时期就开始做的梦,现在,除了晚上,午睡的时候也会做梦。梦想,有时候只是止步于梦里想想。
上学时摘抄过一个句话: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常志。我属于前者。你呢?
借口总是层出不穷,热情总是无法持续,小学时就学过小猫钓鱼和李白磨针的故事,道理谁不懂,实践最难。自己就是最大的敌人,懒惰就是天然的人性。
而任何一件事情想要做好,没有坚持就不可能做到,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
风靡网络的80岁走红的王德顺老人,如果没有对艺术的执著和50岁开始的健身,就不可能在那一刻迸发的耀眼的光芒。央视节目“挑战不可能”中那些扣人心弦的挑战,如果没有数不清的刻苦练习,就不可能成功。
经常看国内资深平面媒体研究专家、学者朱学东在微博上晒他的每日早晚课的诗抄,每天无论多晚多忙,他都要抄诗、写“流水账”,做俯卧撑。
观察过一些成功的公众号,大多是每天更新,和菜头每天要发一幅天空的照片,罗振宇每天早晨六点半要发一分钟的语音,他说要发到六十岁。今天看到学者陆晓娅女士的一篇文章《我生命中的LIST》,开头第一句是“用《效率手册》来管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超过30年了”。第二段她又说“还有一个写了30年的list”。我当时目瞪口呆,“30年”,一件事做到30年,想不成功都难。
新媒体时代,网络上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人,他们勤奋、自律、执著,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意愿中的自己。还有很多奔跑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同一期参加训练营的庄公子不仅每天写下可观的优美文字,为了保持身材还坚持跑步六公里,有一个喜欢的写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写作一年,出了书,公众号运营非常成功,她(他)都是二十余岁的年轻人。想到他们,常常让我产生“老大徒伤悲”的悲哀。
人生短暂,想做的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