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注重“空间”,即以空间为主体核心的思维方式。
断舍离就是“生活的新陈代谢”。将生活用品的量锁定到适当程度,同时在适当时点,更换这些生活用品,这才是生活的理想状态,也是生活原本的自然状态。而这种状态也可以称为悠然有暇的美的空间。
而以物品为思考基准的“物质轴”,则是从“还能使用”这个角度考虑问题的,遮蔽了“放手不需要之物”的正当性。
老实说,就算是现在已经在脑中为“物质轴”设置警惕灯的作者,有时候也会陷入“物质轴”的思维陷阱。
例如,作者收到一位朋友的礼物。而包装礼物的是一个颜色鲜艳、设计精美的盒子。因为实在喜爱这个讲究的盒子,想也没想就收进了橱柜里。
过了几天后,才猛然清醒过来。买大牌商品的时候,人们总是不舍得扔掉包装纸,一张一张地逐渐囤积成了小山。作者收集包装盒的行为和前者并无区别。
说实话,保留一些箱子袋子也没关系。但是当时作者并没有想到这一层,脑中的思维顺序是“设计讲究的盒子→留下来”。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但当时并没有想到“没有需要,可以扔掉”,而是想当然地抱着盒子放进了橱柜里。
也许,物质本身就带着某种看不见的“黏着剂”。
一开始就没有断然“因为看起来将来也没有使用的需要,可以扔掉”,过后再处理的话,物品在手里就会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沉重感,带有叫作“执念”的黏着剂,其实就是对物品的定式思维。
有人会把住所里的物品占比换算成房租。假设这些毫无用处的废品杂物被扔在屋子里几年、几十年,累计起来的金额与杂物废品本身的价值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得出的数字让人头晕目眩。不过,我们不会简单地认可这种换算的逻辑性。
比如,在一些纸、保鲜膜等日常易耗品上,我们容易倾向于不在乎这些钱,因为这些东西价格也不高,换算成金钱后数额也不大。这样就致使我们不自觉地把这些“以后一定用得着”的杂物、用品囤积起来,最后被它们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