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韩寒电影《后会无期》中的一句话,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慢慢发现,这句话也成为了很多人的口头禅,甚至是做事情的标准。
但是大多数都只记住了前半句,“小孩才分对错”,以及背后的潜台词,“我是大人,不用分对错”。
其实,无论是大人的世界,还是在小孩的观念中,对错,都要分清楚。
你可以对对与错的标准产生怀疑,或者提出质疑。毕竟,当下的社会,对于观点还是非常宽容的,各种奇言怪语都是有市场。
但是对错分明,是这个社会的根基与标准。
如果错对都不分,难以想象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行为不被约束、欲望不被束缚,任凭心中的恶魔肆意妄为。
对,是一个标准,是社会的标尺。
当下,熊孩子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关于熊孩子的观点也越来越明确。
那就是对错分明,不能因为是孩子的身份就能混淆对错的判断。
甚至有人开始质疑未成年人保护法。
事件一:
前几天,几名儿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把地上的石子丢入水池中嬉闹,家长在旁边围观拍照。
事件二:
熊孩子从28楼扔下15个啤酒瓶 。
事件三:
四川遂宁熊孩子公交车上顽皮踢人惨遭男子抱摔。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反弹,是对之前对错不分的观点的反弹。每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总能听到一种声音就是——“他还是个孩子!”
这句话简直就是免死金牌,无论孩子做出后果多么严重的事情,遭遇多么重的惩罚,总会有这样的意见出现。
抱有这种观点的人,不能苛责他们的同情心,而且他们的观点也不能说就是错的,但是这些观点的背后,往往是对对错的混淆。。比如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孩子无论是在体力和智力上都处于还在探索的阶段,谁也无法做到像大人一样思考、做事。
我们不能苛求年幼的孩子能够读懂这个社会的规则,明白很多成人世界的道理。但是,对错观念,还是要根植在孩子的心里。
而这个观念的缺失,往往是家长的失误造成的。
因此现在也有人说,熊孩子的背后,是一群不分对错的家长。
家长不分对错,在孩子面前模糊了对错的标准,那么他们的这种态度也助长了孩子对于对错区别的漠视。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一个这样的观念:对了,得到表扬,错了,也不会有太大的后果。
这样的观点,总会有社会来为他纠正。那是或许为时已晚。
孩子尚年幼,他们在慢慢探索这个世界,难免做出违反社会规则的事情。
成年人之间相处,以自己的姿态同这个社会交流,也会遇到不同的观点和问题。
如果没有对错,那么人与人之如何处理问题?
对,是一个社会的底线。
谈到对错,就不能不说一个词,那就是利己主义。这个词在我看来没有贬义,因为每个人都是潜意识的利己主义者。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着想,并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指导行动,这个基本上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必须要与他人相处的,无论是小孩还是成人。
那么,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你的观点与行为, 和其他的人观点和行为,乃至与整个社群中的观点与行为,总会出现偏差,那么我们来如何判断?
所以说,对,是一个社会的底线。你在这个社会中生活,与他人相处,就存在这样一个底线。
公共场合的广场舞问题,总会时不时出现在话题的首页。
因为噪音、场地发生的纠纷,层出不穷。
归根结底,无非就是大家的对错观点冲突。
有人认为,公共场所,是大家的,所以我可以在这里为所欲为。虽然观点很可笑,但是很多人都是抱着这个想法,恨不得彻夜狂欢在人民广场上。
事实上呢,公共场所是大家的,所以我们才需要克制自己的行为,避免给他人造成伤害,这是我们能够在这个公共场所活动的底线。
因此,必须有对错的标准,如果你制造了噪音,吵到别人,那你就是错的。
对,是一种态度,是一个区分着正常人与自私人群的有力杠杆。
现在的人都在讲究个性,总是想与众不同,我穿不一样的衣服,吃不一样的饭,看不一样的电视剧,听不一样的歌曲。
因此还产生了鄙视链。
其实,从个人角度出发,你与别人的最大区别,就是在对与错的区分上。
你是什么样的人,会从你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来。正确的,你会认同;错误的,你会排斥。因此你的对错观念,就是你自己的一种行为语言,会让人因此对你产生各种判断,这种种判断,就是你的社会交际定义。
山本耀司说过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撞上一些别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年轻时尽早、尽可能地去读好书,去听名师讲课,去文化不同的地方,去和强的人为伍,为的就是最大程度的,与这个世界碰撞,然后看一看反弹回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因此,对错,分清了,才能看清自己,看清周边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