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上信息流传的速度之快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信息化最大的特征就是任何事情只要发布在网上都有一夜之间走红的机会。
近几天,网上又流传了一个叫做“清华夸夸群”的梗,看名字大家都应该清楚,这应该是用来好友之间互相夸赞的群落,至于具体是什么属性,有待深究。
话题在成功引起了我的兴趣之后,我去网上搜索了“清华夸夸群”,最后在知乎热搜榜上看到了与其有关的内容,在仔细看了一遍“清华夸夸群”话题下各网友的互动内容之后,大致了解了此群的属性与用途。
群内运转的模式就是:如果群内有群友提出了或在吐槽有关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其他的群友就会对此作出积极的回应,或是鼓励,或是安慰,具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一段话,这些回应的内容大都词藻华丽,文采飘扬,让人读起来不禁有一种言之凿凿,有理有据的感觉。

这种社群起先建立起来的目的,应该是要起到一个能帮助其他群友解答生活中面临的困惑,群友之间相互进行心理疏导,发泄负面情绪的作用。
其初衷是好的,但真实运转起来的“清华夸夸群”,其背后的价值到底是与预期目的如出一辙,还是背道而驰呢?确实值得我们去好好反思。
人是一种感性的动物,最喜欢感受来自外界对自己的肯定与赞赏,当接收到外界积极的反馈之后,我们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好自己的行为或状态,以适应外界对自己新的期许和要求。但这种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一直想逃课,但囿于意志力不坚定,所以后来在做出这种行为的选择中一直摇摆不定,但如果此时有好友对你的这种行为或想法大肆鼓励或支持,又比如说你听到了“大学不逃课是不完整的大学”这句话的刺激之后,你可能就会放弃自己原先的理性,做出逃课的行为,这就是外界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强化效果。
“清华夸夸群”群内的运转模式就是这样,盲目的夸,做好事被夸是于情于理,想做坏事的人被夸就是推波助澜,助纣为虐,但凡群里有人在提出问题之后,其他群友就会尽己所能,出谋划策,提出可能的一切办法,至于方法实不实用,合不合理,现不现实貌似没有那么重要,只要让人看起来理想可行就行,其实,这种看似有理有据的解答实质上是在教人学会自欺欺人。
这样做最终的结果会是怎样,其实我们可想而知,对于那些早先持有翘课,干坏事想法的人在勇气不足的情况下,可能就不了了之了。但一旦在得到了这种类似于“仙人指点”的推波助澜之后,就可能使他们重振旗鼓,真的尝试去做了。
早在很久之前我在网上读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男孩从小偷变成大偷最后锒铛入狱的故事,具体情节我记不清了,但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一天,一个男孩子在别人家的瓜田里偷了一个南瓜,抱回家后,他的母亲不仅没有责骂和教育他,而且还对他的这种行为作出肯定的动作,于是,在往后的一些日子里,男孩隔三差五的就在外边偷一些东西回来,比如说别人家养的鸡,鸭,甚至有一天还从外边牵了一头羊回来,母亲对自己孩子的这种行为一直在默默的支持与鼓励着,孩子也因为受到来自母亲的强化而使自己偷东西的行为愈演愈烈,最后的结果大家应该都能猜到,在一次大的入室行窃案件中,男孩不小心被房主发现,被报警赶到之后的警察送进了监狱。
如果从母子关系方面考虑的话,这个故事更多的是披露母亲对自己孩子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但如果单纯从男孩自身行为本身来看的话,就是一种行为在受到刺激强化之后想表现出更多行为的心理状态,这样理解的话就与咱们今天聊的这个话题意思接近了。
所以我一直不看好类似于这种群的出现,因为到最后不管怎样,它的消极作用总会强于积极作用,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
有人调侃把这种群当作一种娱乐消遣,当做是笑话,不必当真,可你能保证别人真的不会将玩笑变为行动吗?人先天所具有的劣根性一直藏于自身内心深处,但但凡闻到一点噱头,就会出来兴风作浪,优秀的人能在最快的速度之内压制住自己的劣根性,可非人人都能如此。
“清华夸夸群”自带的负能量属性太多,但也绝非一无是处,其表现好的一面,就是能使那些暂时具有上进心的人在得到充分肯定之后使自己当下摇摇欲坠的信念变得更加的坚定,但有这样的人一般还是少数,毕竟大部分人都还是会选择在群内对自己糟糕的生活进行无脑的吐槽和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罢了。
如果要想将“清华夸夸群”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并产生它应有的价值,方法并不是没有,责任在于群管,只要群管能提高入群的门槛和及时把控话题内容的质量,就可能实现,但就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确实不容乐观,原因在于,娱乐色彩有点过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