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125
张爱敏
【新父母晨诵】
偶 成【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萤火虫新语主持:朱永新
开学啦,新学期又开始啦!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有时还没从春色的美梦中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亲爱的新父母们,开学第一天,我们和孩子一起读一读这首劝学诗吧,用诗意的语言提醒孩子,珍惜光阴,追求学业,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会在碌碌无为中蹉跎人生。
【我的微语】
亲爱的新父母们好啊!
朱熹的《偶成》一读再读,总能在心底激起涟漪。“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不仅是劝学之句,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切观照。诗句中的“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勾勒出一幅时光流转的画卷:春梦未醒,秋声已至,生命在这未觉与已至的裂隙中悄然流逝。这种对时间的敏锐感知,超越了简单的劝学,触及了存在本身的短暂与珍贵。
少年时代,人往往沉浸在“春草梦”中而不自知。那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与幻想的阶段,仿佛时光永远不会老去,机会永远在等待。池塘春草,青翠欲滴,梦境甜美而迷离。这种青春的特权让人沉溺于当下,很难意识到时间的残酷流速。少年的“未觉”并非过错,而是生命发展的必然阶段—它需要梦境的滋养,也需要梦醒时分的到来。
“阶前梧叶已秋声”—这句诗的力量在于它的突然性与不可抗拒性。秋声不请自来,无需获得我们的同意,它就在某个清晨或黄昏悄然降临。梧桐叶在秋风中沙沙作响,这不是轻柔的摇篮曲,而是时光的警钟。从春到秋的自然过渡,在诗人笔下成为了一种突如其来的觉醒体验,这种时间感知上的断裂与反差,恰恰揭示了生命中最深刻的真相:时光流逝的速度远超我们的主观感受。
朱永新先生以“萤火虫新语”主持的身份解读此诗,巧妙地将古典智慧融入现代教育语境。他提醒新父母们与孩子共读此诗,实则是搭建一座跨越时代的桥梁。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这种对时间的敏感更为稀缺也更为重要。电子屏幕的闪烁常常掩盖了自然节律的变化,虚拟世界的无限滚动让人失去了对真实时间流逝的感知能力。这时,重读朱熹变得尤为迫切—它不是简单地催促孩子用功读书,而是唤醒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珍视。
作为成年人,我们常陷入两种极端:要么完全沉浸在过去的美好回忆中,要么过度焦虑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朱熹的诗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把握当下—“一寸光阴不可轻”。这不是功利主义的“不浪费时间”,而是存在层面的“充分在场”。当我们全神贯注于此刻的经历,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与亲人相处,我们就是在最本质的意义上尊重时间、尊重生命。
对于家庭教育而言,这首诗提供了比简单督促更深层的教育哲学。父母需要创造的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更是一种对时间有意识、对生命有敬畏的家庭文化。这样的文化不是通过说教建立的,而是通过共同观察一片梧桐叶的变化、一起感受季节更替、一起讨论时间意味着什么而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再是监督者,而是与孩子一同探索生命奥秘的同行者。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春草梦”与“秋声”的交响。梦想给予我们希望与动力,秋声则赋予我们清醒与智慧。真正成熟的人格不是抛弃梦想,而是在保持梦想的同时,拥有聆听秋声的勇气与智慧。这种平衡或许就是朱熹想要传达的终极教诲—在时光的裂隙中,我们既不要完全沉溺于梦境,也不要被秋声吓倒,而是要学会在梦与醒之间找到前进的力量。
站在新学期的起点,这首诗如同一位沉默的导师,提醒我们教育最终极的目标:不是培养一个只会学习的机器,而是培育一个对生命有深刻感悟、对时间有清醒认识、能够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创造无限价值的人。当我们能够与孩子一起理解“一寸光阴不可轻”的深意,我们给予他们的不仅是学业上的指导,更是一份能够陪伴一生的珍贵礼物—在时光流逝中保持清醒又怀抱热情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