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孩子老师的任务,要求家长们阅读一本叫做《仙湖小白成长记》的绘本。翻开绘本,被作者的序言中的一段话击中:
亲近自然是人类的本性。过去,去田野玩耍,下河抓鱼,上山摘野果……这些自然体验是不少成年人的儿童时光欢快记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城市化的进程,如今孩子进入了信息时代,他们习惯了使用手机和电脑,习惯了网络上与人交流。他们认识公司logo的数量远超身边动植物名字的数量。孩子因为缺乏到野外自然玩耍的经历,变得害怕毛虫和蜘蛛,父母因为“害怕”将孩子圈在狭小的空间,泥土不准摸,昆虫不准碰,与自然越来越疏远。
观察一下身边的孩子,的确如此。假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埋没在一大堆的作业里,或者各种兴趣班的学习中。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到山林里,小河边看看流水,绿叶,小虫小鸟。然而,让孩子常常亲近大自然,其实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修课,也是孩子打下美学功底的必修课。
龙应台说:给孩子上100节美术课,不如带孩子去大自然走一趟。
美学大师蒋勋老师说:你不去大自然行走,你从不观察落叶的颜色,怎么懂什么叫美?
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周固定在大自然行走一两个小时,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
在儿子两三岁的时候,我并没有“功利”的想从大自然中得到这么多的好处,只是单纯的想让他学会欣赏身边的美好,一个会从身边的小事物中获得美好感觉的人,身心会更健康。所以我没有逼他早早背古诗,学算术。而是常常带他观察傍晚的彩霞,天上的弯月,带他去溯溪看看潺潺的溪水。。那时候我妈非常生气的斥我说和儿子同龄的表妹都会背多少古诗了,你怎么老做无用功。 后来儿子上小学了,我开始带着他远行,我们去大雪覆盖的森林里散步,
去广阔的西北大草原里撒丫疯跑,去沙漠里冲浪。。
后面看到儿子在沙漠里满脸脏兮兮的照片,我妈又生气了。我只是笑笑并没有给我妈太多的解析,因为不同时代的观念,我很难解释得通。
我并不知道那些“无用功”对儿子有多大的影响,但是我发现儿子偶尔看见月色很美时,会驻足观赏,看到天边很美的流云或在山里发现一簇特别的野花会非常欣喜的拉着我,让我也看。这对于我来说就已经很满足了。因为他开始欣赏身边得美,尤其是大自然的美。也许是那些“无用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得作用。
多带孩子走出去吧,我相信一个见过山峰巍峨,天地广阔的孩子,他的心胸不会太狭窄。当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受挫的时候,他也会知道外面天地之广大,不必受困于眼前的苟且。人的一生这么长,一起步就要做好百米冲刺的准备,怎么跑完3000米长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