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托梦而来,一开始便笑颜如旧,轻启朱唇,[含笑说道:"婶婶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
这"托梦"之事,于古于今,于道于佛,于俗于雅,于史于经皆为传统文化中之充满迷信色彩之事,谓之以鬼神入梦并有所嘱托。于古代文学创作,艺术表达中更是十分常见,因其对于处理人神之间,人鬼之间,人灵之间,人天之间于传递精神世界有极为直接之功效,故而广以为用。
而于此"托梦"之初,‘秦可卿’并未传递某些信息,反若似佳客到访一般交代了其之来龙去脉。只道:其将"回去",而怪‘王熙凤’也不相送,又因平素相好才舍不得一走了之。并有一心愿未了,才来告诉‘王熙凤’。其中之意虽平平诉出,但其中之衷情却哀哀可泣。
而于此衷情之中却引出一事不明,以常之亡魂托梦当以"去了"为告,又为何‘秦可卿’却道出"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之句,理应是"我今日去了。"而非"回去"。这"回去"好生奇怪,又"回"到哪去呢?
若是要解此一疑,也还是要岔出去多言几句。《红楼梦》之中人物,当然从古至今一直是众所皆知,家喻户晓之事。而奇怪的是真正把《红楼梦》中人物形象与人物故事看完的却很少,要略通者则更少,而以吾之愚见之所以很难于为现代人所理解书中人物,虽有古代文学作品本身存在的古今之间之文化差异,文字差异之因素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空间上、时间上的模糊。
此处所指之空间、时间上之模糊,并不单单指‘朝代年纪’、‘地舆邦国’之失落无考。还包括雪芹用‘神化故事’、‘梦境情节’、‘仙境传说’等营造出一个"玄幻世界"。而这"玄幻世界"又与书中‘荣宁二府’、‘大观园’等等之"现实世界",又平行又相交。而这种平行、相交又反映在书中人物上。也就是说,书中有些人物有其二个维度之形象,更有些又有其三个维度之形象,故而使《红楼梦》更有别于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中的塑造的人物形象之方式。
简而言之,就是人人皆知‘贾宝玉’,而知‘通灵宝玉’就少些,知‘神瑛侍者’就更少些,再知其互相之间关系者就还少些,而其三者之间关系者就鲜有人知了。以至于很多人对《红楼梦》抱有很大之兴趣,但空间上、时间上之模糊却令其读至第一回就道大惑不解,至第五回即合卷而睡者亦大有人在,甚至于强而将全书读完仍还是‘宝、黛、钗’,与读前所知无异乎。
那么,这又如何是好呢?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