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驴得水》这部电影讲的什么?那我会说它是讲了一部人变成牲口的故事。刚开始每个人都是正面积极、各得其乐的,最后全都因为种种原因被扭曲成了牲口,你说它是不是揭示了人性的荒诞。
而这种荒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见。爱的死去活来的情侣在分手之后立马变得冷若冰霜,甚至是诋毁谩骂。又或者人在经历一次特别大的冲击之后人性大变,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电影中的校长、一曼、佳佳虽然也经历了底线被突破的过程,但他们至少没有让人憎恨。
校长的设定从一开始就是执迷乡村教育实验,并会动点歪脑筋的人,只不过作假的牺牲越来越大是他始料不及的。校长一直都是用最柔和的办法处理事情,比如在铜匠让大家骂一曼这件事情上就展现了校长的善良,在事情将要败露时,校长也是第一个揽下全部责任。总之校长虽然不太正直,但性格在影片中却是非常稳定,能让你猜到他下一步的行为。
一曼的改变是让人出乎意料的,但又是能被理解的。从之前的自在、随性,可后来的精神失常,她经历了什么?被铜匠老婆骂她,被因爱生恨的裴魁山骂,被逼得自己打自己的脸,直到最后头发被剪,那一刻她作为人的尊严底线被击穿,她也彻底崩溃了。所以她的转变是让人能理解的,也是让人同情的,尊严是让人活在世上的精神力量,没了尊严,谁敢保证自己还能正常。
至于孙佳的改变,或者更应该说是妥协,则是出于对父亲和朋友的爱。她并没有受到特别大的伤害,只算是见识到了一次人性的荒诞。剧情最后还让她投奔了延安,奔向了新世界,这对于影片过审起到了关键作用。
下面说比较重要的三个人物。
第一个是裴魁山。这个人刚开始出现的时候还刚正不啊,稳重成熟,可在被一曼拒绝之后就变得有点衣冠禽兽。在现实中,他就是那种典型的在表白被拒绝之后就开始说人坏话的人,这种转变还真是让人有愕然。一曼是什么样的性格他心知肚明,可是他却把自己的怂、失败赖到女人头上,看不上我是因为这女人太浪荡、不识抬举。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不得不的承认,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点的心理补偿机制,我既然得不到这个东西,那我心理上会本能地产生一个拒绝这个东西的理由,而且还多是别人的错。影片就是要把这种心理补偿机制给极端放大,告诉你什么叫做表白被拒变渣男。
第二个人物是周铁男。这个小伙刚开始特别正气、装着一副知识分子的骚骨,爱恨分明,不怕强权,可以为了朋友拼了命。但一声枪响,体验过生死擦脸而过的惊恐之后,变成了强权手下唯命是从的一只狗,看着朋友被强奸也不敢吱一声。
看来强权和生死仍然是改变最人性的重要的力量。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惧怕强权,那是因为我们弱小,法律虚弱,生死被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这个时候谈什么风骨、气节,都是扯淡,风平浪静的时候你可以装得很顽强,大刀架到脖子上的时候你就不是你了。看看电锯惊魂就知道了,全人类都是这个德行。一个好的社会,不是说拒绝承认人自保的本性,而是少让人面临这种艰难的选择,酷刑之下谁都会招供,重要的不是让你招供,而是没有酷刑。
第三个人物是铜匠。这个人刚开始的时候很淳朴、憨厚,在受侮辱之后产生了浓浓的心机,还有报复心理。
与其说一曼伤害了他,倒不如说是成就了他,以前他就像一条狗,在老婆面前脱了裤子挨打。但就在那一晚,一曼激发了他成为人的潜质,让他学会愤怒、反抗,找到了自我。一曼为了让他对自己死心,说了中伤他的,铜匠这就受不了,起了报复心。
现实中,这种荒诞的报复也是不少,自己不明事理,却要让为你好人付出代价。且不说怪错人这种糊涂事,如果自己受到伤了害,那就一定要报复回来吗?受到挫败,我们一定会不甘心,但如果报复心占了上风,那人生的轨迹就被带偏,即使你让他变差了也不会让你变得更好。
还有一个人物是特派员,代表了官方权力。这个人从一开始看就知道不是好人,他成功把唯利是从的官派作风一以贯之,虽然设定是民国时期,但毫不违和的反映了当下现实,可见官方性格之稳定。
总之这部剧展现的就是人性的荒诞。但把话剧的表现逻辑搬到荧幕上其实是有点牵强,人物性格改变快的让人措手不及,场景设定单一,表演也需要用力,这都带有浓浓的话剧色彩。但这却不符合电影人物性格渐变发展轨迹的,在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案》,张震的性格转变就有大量的细节铺垫,过渡就非常自然。当然,不同的电影都有各自的特点,孰好孰坏不敢说,只要你看的高兴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