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找寻别人对自己的表扬和认可,如果得不到外在的表扬,就缺乏热情和干事的动力,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小父母给予的表扬太多了,无论大事小事,哪怕是孩子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父母也夸个不停。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长大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求别人肯定自己。比如,很多人随时随地把自己的自拍照发在朋友圈,如果有众多人点赞和评论,就觉得无论是拍照技术还是自己的长相都无与伦比,倘若没有人理会,就怅然若失,心情低落到不可自拔。
二是从小父母很少表扬孩子,家庭环境以责备的氛围居多。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垃圾桶,父母就会大声批评孩子:你到底长没长眼睛?走路时不会仔细看路吗?整天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就这样没心没肺的以后长大了你能干好啥?严重的时候父母甚至要打孩子以示惩戒。
孩子每天生活在如履薄冰的环境中,甚至有的父母还为自己找借口声称:从小对孩子严格点是为了孩子成长得更好。但是什么事都有个限度,父母对孩子批评或责备太频繁了,孩子长大后做什么事都会缺少自信,甚至战战兢兢,生怕周围的人不满意,不停寻找周围人的表扬,导致很难活出真实的自己。
那么教育孩子究竟是表扬多好还是批评多好?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将自己30年关于表扬和批评机制的研究成果都集中编著在《赞扬和责备》这本书中。
书中结合作者多年来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并运用了大量贴合实际生活的案例向我们揭示了表扬和批评的运行方式,让我们明白身为父母如何更好地运用它们评判自己的孩子,从而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01 关于表扬的认识误区
有的父母认为表扬应该追求数量而不是质量,认为表扬越多越好。有这种想法的父母更倾向于赞同“人之初,性本善”这个价值判断。认为孩子的天性是好的,应该通过频繁的表扬来内化孩子的优秀标签,从而让孩子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
果真如此吗?社会心理学家罗伊·鲍麦斯特通过研究发现:在学龄儿童身上,表扬制造的焦虑要多于快乐。一个习惯了在课堂上得到表扬的孩子,不会把精力用在做功课上,而是会不断停下来,等待老师的评语。
记得前几天朋友跟我说起她家孩子,她说她每次开家长会老师都说她家上二年级的孩子课堂表现不错,听得很认真,但是每次回家她问孩子老师上课都讲了哪些内容孩子都说不出,成绩也不理想。
甚至孩子很多次回到家会问她:妈妈,为什么我表现那么好老师却不夸我?就夸同学。当她问起孩子为什么那么认真听讲却没听明白时,孩子回答她说:老师都不夸我,我之所以认真看着老师只不过怕她惩罚我而已,但是她说了什么我根本没听进去。
听了我提起书中说的表扬理论,朋友才恍然大悟,原来她就是从小天天无论大小事都表扬孩子的父母,才导致孩子听不到老师的表扬反而不习惯,变得不专心听讲。
可见,表扬并不是越多越好。研究发现,当孩子尚处在婴儿期,当父母脸上对孩子流露出表扬,婴儿的大脑中会涌入大量的催产素和内啡肽,这些令人愉快的激素能促进父母和子女间的亲密感和理解。
如果孩子已经到了学龄期,虽然父母依然需要表扬孩子,但是却不能把表扬泛化,凡事都表扬反而会使表扬失去应有的意义,因此父母表扬孩子要遵循适度原则。
02 关于批评的认识误区
民间流传一句俗语:棍棒底下出孝子。许多父母从小对孩子严加管理,只要孩子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就厉声批评,然而,批评得越多,父母慢慢会发现孩子根本就没听进去,下次类似的错误依旧还犯。
书中指出:当孩子经常受到父母批评,就会出现一种抵抗情绪,这时孩子的大脑就会拒绝接受父母的观点,孩子将不再听父母说话,而是忙于编造能证明自己无辜的理由,也就是所谓的“威胁僵化。”
处于“威胁僵化”状态下的孩子,很难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因为孩子根本就没听明白父母到底在说什么,更无暇想清楚自己今后究竟要怎么做才能不犯类似的错误。
通常情况下,当面对批评和责备时,大脑中负责反思的前额叶皮质知道孩子应该得到尊重,就会发出安抚孩子的信号,但当孩子持续不断地遭受批评或责备时,大脑中的应激激素皮质醇就会大量增加,妨碍安抚信息的传递,从而让前额叶皮质觉得批评或责备理所应当。长此以往,孩子很可能一生都无法摆脱批评或责备带来的阴影。
另外,父母如果从小经常在言语上批评和责备孩子,孩子就会持续地生活在一种羞耻的状态中,会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孩子还会因为没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爱护而感到无地自容,他们很可能通过暴力形式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严重的羞耻感还会让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精神变态。
03 父母如何正确表扬和批评孩子?
了解了关于表扬和批评的认识误区后,我们明白了表扬和批评都不是越多越好,父母要结合孩子的成长阶段和实际需求做出科学的评判。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功、愿意接纳挑战,就要多表扬孩子的努力、刻苦和坚持不懈,而不是他们的智商、天赋和能力。要让孩子明白,想获得人生的成功,需要自己持续地辛勤付出和努力,天上本不能掉馅饼,即使掉下来也只能被那些一直努力准备好的人接住。
同时,父母在表扬孩子时要做到热情和真诚,否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不了解自己或者受到了父母的控制。比如: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父母可能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或者培养老大的家庭责任感而让老大学会照顾老二,并经常夸奖老大说他会照顾人。
表面上看无可厚非,其实父母这样的表扬对老大的成长未必是好事。因为老大可能心里很纠结,当老二侵犯他时他本想对老二动手,却因为要得到父母的持续表扬而忍住了,父母的表扬反而会让老大感觉不舒服,让老大理解为父母控制自己的一种方式。
作为父母,当孩子表现好时我们要及时并真诚表扬孩子的行为,相反,如果孩子犯了错,我们不可避免要批评孩子,那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要注意什么呢?
首先,父母的批评忌过于笼统,父母应该具体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应该对孩子的品质做出指责。比如,孩子没按照计划清理地板,你应该说:孩子你没按计划清理地板,而不是:你总是不懂得体谅父母,自私又懒惰。
其次,父母批评孩子时要允许孩子表达愤怒或不满。很多父母在批评孩子时都要求孩子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认为孩子不这么做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其实,这样做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很大。
因为在父母的这种不合理要求下,孩子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闭嘴,要么遭受批评。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生活在父母或他人的期望之中,无法形成独立的自己和真正的自我。
作为父母,正确的做法是要允许孩子表达愤怒和不满,提醒孩子耐心、公平、和气和自制力的重要性,引导孩子通过深呼吸调整一下心态,学会接纳和解放自己的感受,然后再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一起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赞扬与责备》这本书告诉我们:只有父母学会科学、适度地表扬和批评孩子,才能真正做到与孩子正确而融洽地沟通,从而营造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