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大组教研,孟老师和史老师为大家呈现两节精彩好语文课,不管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同学们的发言,或是课堂的重难点突破、课堂的生成,都可以看出两位老师的用心。但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老师们的教学能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所以在听完课之后我做了以下的反思。
一、对教材的取舍问题。
一节课40分钟,如果再有10分钟的指导写字时间,一节课就剩下30分钟。在这30分钟里,我们怎样用教材,怎么教教材,怎么引导学生学教材,怎么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去提高学生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这真的是每一位走向课堂前老师应该深度思考的问题。
从这几节教研课的呈现来看,都有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内容太多”。可能是老师想要教给同学们的东西太多了,这也想讲,那个也想讲,这个是重点,那个是难点,还有个考点……,到最后感觉什么都讲了,但学生好像又什么都没学会。
所以我们的课,要有取舍,要突出重点,只有这样学们才会印象深刻,只有这样的累积,才能才提课堂的效率,才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取什么?舍什么?取单元的教学目标,把单元的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一节课堂中,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舍去一些可讲可不讲的内容,舍去一些不必要的提问,舍去一些没有必要的小组讨论、交流……,提课堂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争辩,去在文本间在语言和文字间,去在“作者”和“读者”的思想间,来回穿梭,找到心灵的归宿,达成新(心)的共鸣。
只有做好了教与不教的取舍,才能达成高效的课堂。
二、老师不能太能“讲”
语文老师上课有一个通病--不停地讲。好像不讲就不是语文课,不讲就不足以展示语文老师的博学与风采。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思想提出了多年,可课堂上学生还是正襟正襟危坐,从头听老师讲到尾。试想,这样的课堂哪儿来的深入思考,哪儿来的思维拓展,哪儿来的素质提升……
只有老师闭上了口,学生才会张开嘴,学生才会开动脑,才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才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当然,让老师闭上口,不是不讲。这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做好取舍。要在课堂上讲的一个也不能少,不该在课堂上讲的一个也不能多。
所以有人讲,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是有专业技术才能的人,此言甚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