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段时间,我非常沉迷游戏,几乎每天空闲时间都会花在这上面,严重的时候还会影响到工作,甚至还把手机给玩坏了。
有趣的是,那段时间我并没有特别责怪自己,甚至说我还挺喜欢玩的,除了因输游戏而烦恼外,几乎没因游戏自责过。
但后来又有一段时间,我对玩游戏这事又挺自责的。我很烦恼自己,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游戏上,还因玩游戏自责,甚至还影响了睡眠。
这种状态下的自己,也没办法好好享受游戏,更神奇的是,那段时间经常是输多赢少。
但更有意思的是,最近一段时间的自己,也会偶尔玩玩游戏。
只是少了一份自责,多了一些享受,随不能看淡输赢,至少能做到不会因玩游戏而过度自责。
这三段游戏史,很明显,第二个阶段,最痛苦。
这个阶段的我,已经开始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只是这个学习之路并不顺利。
偶尔需要玩玩游戏缓解下压力,只是这一缓解,就刹不住车。本来要玩两局的,结果一不留神俩小时过去了,吓的我赶紧退出卸载,并在心里狠狠地说:以后再也不玩了。
然后过段时间又给下载回来,继续玩,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次地责备着自己。
这个时候的自己,一方面逼着自己要把空闲时间都拿来学习,同时又觉得需要玩玩缓解缓解,但同时又控制不住自己。
记得上学的时候,去网吧玩被家长抓住,听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你要是把玩游戏的劲头,用在读书上,早考第一了!
但在现实情况中,你是没办法把玩游戏的今天,用在学习上的,毕竟人家研究出一款游戏,最终研究的不是游戏多好玩,而是如何让你更沉迷。
学习就不一样,可能你闷头学上几个月,都不一定能见到效果,毕竟学习是一个延迟反馈的事。
当两件事交融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内耗,一方面觉得自己不应该玩,另一方却迟迟看不到学习的成果。最终不断内耗,即没法享受玩乐,也没法享受学习。
这时你可能会说,那第一和第三阶段,为什么没出现内耗呢?
第一阶段很简单,那个时候刚参加工作没多久,除了上班、吃饭、睡觉,剩下的空闲时间除了玩游戏没别的事。况且,那个时候,身边人业余时间都在玩。
这个第三阶段就是有意思多了,我每天都会坚持读书、写作,游戏则是偶尔玩玩,却不会只知道玩。
因为我想明白了一件事,就是学会享受。
不管是读书、写作,还是发呆、玩乐。
换句话说,就是读书的时候只想读书的事,写作的时候只考虑写作的是,玩游戏时就好好玩。
当你开始以享受的态度去面对这些事的时候,不会在玩游戏的时候不停提醒自己:该学习啦、不能再玩啦!
也不会在学习的时候,心里嘀咕:好想玩会游戏呀……
这个时候,学习和玩就不会像脚踏两只船一样,左右脚都想照顾到位,自然就不会再出现内耗的情绪。
同时我也明白,重要的事是读书、写作,游戏只是娱乐的一种方式,跟出门散步是一样的,没必要把它看的多了不起。
其实有时我们没必要去苛责自己,而是要正视自己的各种行为,你只有正视它们后,你才能更好地照顾好这些行为背后的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