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这个话题之所以会这么流行,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一个人想要改变、快速成长,如果不能改变思维方式,或者用现在最流行的说法,不能改变底层的操作系统,仅仅从行为上改变,是远远不够的。
今天分享一个我认为有害的学生思维,大家可以对照一下,有则改之,没有的话,今晚就加个鸡腿庆祝一下吧。
1,讨好思维
以前没有多少人情世故的储备,读到孔子的「乡愿,德之贼也」这句话的时候,一直搞不明白,孔子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孔子不是圣贤吗,怎么会这么旗帜鲜明地反对某种人格呢?
后来,我才知道,孔子最为厌恶的,就是那些只会讨好别人,即使牺牲自己内心最为真实的感受,也在所不惜。
用更接地气的话来说,就是「老好人」。
一个人之所以会成为老好人,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而想要去讨好别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父母为了所谓的面子,为了所谓的其乐融融,在他被人欺负,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时候,选择去压制他内心最为真实的感受。
不少父母在孩子被同学,邻居欺负的时候,不是蹲下来好好和孩子了解,事情的起因和经过,而是默认罪魁祸首就是自己的孩子,有些还当着外人的面,直接责骂孩子。
经历过多次之后,孩子就会慢慢认为,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是不被人接受的,于是,他就选择压抑内心真实的情感,转而去讨好别人。
因为他知道,别人都开心了,父母也会开心,父母开心了,自己也会开心。
久而久之,「讨好思维」就在他的大脑中,成为标配式的存在。
如果你还是学生,讨好思维的危害,可能不会那么大,毕竟学生之间,并不存在强烈的竞争关系,但如果毕业后,讨好思维依旧如同幽灵一样,和你如影相随的话,那问题可就大了。
因为同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竞争关系,他们会利用你的讨好思维,对你各种使唤,更可怕的是,他们会对你的讨好,视作是理所当然。
既然讨好思维这么要不得,面对错综复杂人际关系,存不存在一个基本的框架,或者说是一种方法,拿来就可以用的?
当然有的啦,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傅佩荣教授,是研究中国儒家哲学的权威人物,他提到,想要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有以下的三个原则:
内心感受要真诚
对方期许要沟通
社会规范要遵
我用别人向你借钱来作为栗子:
别人向你借钱,自己不方便,没有钱,或者是不想借,这些内心真实的感受,要接受,不要去压抑;
其次,自己和他说明情况之后,对方肯定会进行各种软磨硬泡,这时候,他想要和你沟通,你就要和他沟通,但原则,最好不要改变;
最后,有些人借钱借不到,会对你进行各种人身攻击,说你小气,不近人情等等,这时候,你就可以用「社会规范」来对待他了,该忽视,忽视,该拉黑,拉黑。
走完这三步,你就能慢慢改掉大脑中的讨好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