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武侠史:香港武侠电影如何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作者:八卦历史课
想必大家对香港的印象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香港的武侠电影。功夫巨星李小龙、徐克老怪、成龙、李连杰,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那么,香港武侠电影是如何崛起和走向辉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番。
星火燎原:武侠文化源流与中国武侠电影的肇始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司马迁《史记》
此人助司马懿夺权 受晋封为王 却以曹魏纯臣自居!
作者:左史右理
魏晋时期,有此一人助司马懿夺权。并在晋篡魏后,受封为安平王、食邑四万户,进拜为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可以说此人在晋是尊宠无比,可是其却始终以曹魏纯臣自居。此人便是北宋名臣司马文正公的远祖司马孚,那司马孚果真是曹魏纯臣吗?还只是惺惺作态而已呢?
司马孚字叔达,是大汉京兆尹司马防第三子。司马防有子八人,并知名,当时人称“司马八达”,而这司马八达中又以司马懿、司马孚尤为杰出。在魏明帝时期,司马孚为度支尚书、专掌国家财政。魏明帝去世后,曹芳继位,而由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后来曹爽猜疑排挤司马懿,司马懿便装病而不闻政事。于是曹爽便专擅朝政,而司马孚也不管他事,很低调以免被陷害。
桓温二伐姚襄
作者:寒七琪
桓温与前秦苻雄在白鹿原交战,桓温的军队失利,死亡一万多人。当初,桓温本指望前秦地区的麦子来做军粮,后来前秦人把麦子全都收割了,等待桓温的只有经过清理的空旷农田,所以桓温的军队军粮匮乏。
六月的时候,桓温只得裹挟关中地区的三千多户人家开始撤退,桓温邀请关中地区的隐士王猛一同南下,王猛已经看穿了桓温的心思,不肯跟随,留在了北方。
小国的悲哀——“明末清初”时代背景下的朝鲜外交
作者:L李彦
大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三月,日本太阁丰臣秀吉统一全国之后,举兵十五万经海路向朝鲜扑来。而朝鲜李氏王朝此前虽有明廷提醒,但因承平日久武备废弛,在虎狼之师的日军攻击面前溃不成军,不足三月,两京皆没,八道尽失。朝鲜国王宣祖李昖仓皇出逃,同时遣使向宗主国大明请援。
明廷在初次遣军救援失利后,下定决心于当年十二月遣大将李如松率大军出击,明朝联军前后历时七年终于获得对倭作战胜利,史称“壬辰倭乱”。本已为大明藩属国的朝鲜经此大劫之后,更是对明朝恭顺有加,感恩戴德。
一千六百年前的那顶挂冠
作者:庐山砚樵
当你决毅地脱下久求难得的一身朝服和那顶簇新如初而微带汗渍的官帽时,你又迟疑了,尽管头天晚上你想了整整一宿,把归去后的各种可能想了好几遍,粮食,柴薪,农具,雨衣,砚台,笔墨,还有那朝夕难离的"忘忧物",都是需要依靠自己的耕作和努力才能获得,不管怎么样,既然已经决定,就绝无反顾,何况这是自己早已想好的,非一朝一夕的一时冲动。你的目光在周遭平移,案台,木椅,廊柱,壁照,横额,楹联,刀戟,鼙鼓,朱门及半高的门槛,石栏,石阶,甬道,最后驻目于院中的两棵茂密成蔭的海棠,一切是那么熟悉,那么零距离,曾夜听过萧萧的疏雨,也朗吟过凉月的清辉,如今又似乎有点陌生,你走近靠了靠树干,高过你的人头,轻抚枝柯凹凸不平的鳞片,似有迟疑,却难觉察,毅然决然地穿过甬道,跨过仪门,一路朝前。再也不肯回头,看看那冠帽上飘舞的飞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