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的某个月份,负责教学的校领导对我说“学校研究决定安排你上几节专业课,有问题吗?”我想都没想就回答道:“那没有问题呀!”其实当时心里的感觉就是既有些激动,又有些忐忑不安。留校以后的目标就是想上上课,这也是我的期望。
有一件事情始终记得,那就是小学三年级时写的第一篇作文,当时老师出的题目是“我的理想”;因为刚刚开始学习写作文,虽然老师讲了写作文的要求,但自己的理解还是有点模糊,于是就写了一大啪啦子的理想,什么我想当地质工作者、科学家等等,当然最热衷的还是想当老师。最主要的是小学读到三年级以来遇到的老师对我们学生都很关心,没有门第及其他的不同的异样的看法,对每个学生都一直同仁。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启蒙吧!之后,随着成长并且见到的老师多了,也就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在留校后的这一段时间里与一些学生打交道之后,我越来越觉得原来自己就应该当一名老师,可能我骨子里的基因就有当老师的潜质,看来留校是对的。我也知道,老师不是随随便便地找一个人就可以当的,课,(无论是什么课,或基础或专业的)也不是谁都可以上的且可以上好的。既然学校领导信任,那一定要好好准备,一定要把课上好……
我很清楚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语文汪老师在一次课堂上因为一些原因,汪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了一段话“你们以为我这上课好轻松吗?其实不然。教学或者说上课是作为老师则要先学、学透弄懂;只有自己先掌握的知识丰厚了,才能教好你的学生。也就是说,你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其实这样给学生的顶多也只有半桶水。”
现在的我,马上就要面临真正的课堂实践了,上不上得好每一节课,知识储备和方法尤为重要。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汪老师的谆谆教诲。 接下来怎么办?准备是肯定的。如何准备,这对于一个那时还是毛头小子来说是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似的。毕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手头上的资料可谓少之又少。那么,问或当面请教当然是最好的办法。
离放暑假还有几天,除了完成正常的办公室里的工作之外,我就是就是在学校图书室里找相应的专业书籍和资料,校图书室的侯老师人特别的好,说话轻言细语的,脸上始终带着笑容,让人感到特别地亲切。她也是文章老师的学生,留校后就做图书管理工作,经常帮我查找资料,或学校新进的与我专业有关的图书,侯老师绝对会第一时间告诉我的。其次就是向老教师请教、取经。从如何开始备课,到如何写教案才算规范,再到怎样依据备课的流程讲课以及如何进行板书,还有就是在课堂上怎样与学生互动等等,总之一切的一切与上课有关的都问了个遍,也一一记下来了。
一个暑假都在读相关的书籍,那时候已经有高中在为学生补课,利用这个机会我去找我高中的老师,随班听了几次课,熟悉上课的流程,我高中的这些老师课后还细心地给我传授经验,使我受益颇深。
开学了,马上就要实打实地面对学生了,心里真的有点七上八下的不够踏实,还是怕课上不好。巧的是开学正式上课的第一节课就是我上,看到课表的那天夜里一晚上都没有睡好,尽是在做着与上课相关的梦。早上醒的也特别地早,来到学校赶紧把教案又仔细地看上一遍,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几位老教师看到我这个样子,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们给我打气,不断地鼓励我,这也给了我足够的勇气。
站在教室门口,让“嘭、嘭、嘭”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用眼睛往教室里一瞥:教室里坐满了学生,一个个都朝教室门口望着,还有几个学生在那里窃窃私语什么的。
这时,上课的铃声响了,我深呼吸了一下就朝讲台走去,就在我准备台上讲台时,一个趔趄差点摔倒,这时耳边似乎听到有学生起哄的声音。本来就有些紧张,又这么来一下就更加紧张了……
我把教案放在讲台上打开,手扶着讲台站定,抬头眼睛看着教室里的所有人,让自己定了一下神之后,慢慢转身在黑板的正中间的上方,写下了今天要上课的课题,再回过头看着学生,尽量让自己的表现得体些,不至于失态,然后开始讲课。
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进入角色之后,基本能够较好地完成角色所赋予的任务。那一节课我足足讲了45分钟,从基本的概念到原理再到日常运用,不敢说滔滔不绝,至少也是比较流畅;课中还不断地与学生交流、互动,整堂课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里完成的。上完课之后,还得到全班学生的一阵掌声,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实践了之后才知道,想当好一名老师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具备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一些心理、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我觉得,最主要的应该是作为一名老师首先应当了解你所要教育的对象,了解他们的需求,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这样至少才可以把课讲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