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6日 周四 常德 雨1276/1000
【主题】生活记录
【字数】1214
“跑胡子”是流传在常德市一带的民间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基本上男女老幼均会玩,只是精深程度有所差异。
我在家族中是最没有玩跑胡子天赋的那一位,每每节假日,看着老妈、姑姑、小姨她们玩,很开心的样子,我也没有参与其中。所以,99%的情况下,我都充当后勤角色,替大家添茶续水。每每实在“缺角”(缺角为老家话,即一局3到4人,人还不足的意思),我就会临时“凑角”,让这局组得起来,让这牌玩得下去。
昨天临时“凑角”,在“守醒”(即跑胡子真正玩的过程中只有3人,第4人是充当数19张牌或者为他人做做参谋)时,上网了解了一些跑胡子,知道了“跑胡子”的由来。
一、跑胡子的渊源
跑胡子起源于常德市汉寿一带,相传最早是在南宋时期,由洞庭湖区的农民起义首领杨幺(拼读为yao)发明。最早是湖区的人们为了教孩子算术及识字,在木块上面刻上了大写的“壹到拾”及小写的“一到十”。用木块刻写主要为了防止掉入水中,而这些大小写的数字即教会孩子们识字,也教会了孩子们算数。
这些刻有数字的木块都是泡在湖水中的孩子们玩耍、识读,所以,人们称其为“泡湖仔”,即泡在湖水中玩耍的伢仔。后来逐渐流转到岸上,人们也不再担心被湖水打湿,改用纸质或者绸缎制作,因为谐音,再称其为“跑胡子”。
二、跑胡子的组成
跑胡子由于最早是用来教孩子们识字及算术的,所以由中文的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及中文的小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组成,即称为大壹到大拾、小一到小十。
其中,各有4张牌,即大壹到到大拾各4张牌,小一到小十也是各4张牌,一副牌共计80张。
通常,跑胡子的反面是红色,正面是白色。大写的贰、柒、拾是红色,小写的二、七、十是红色,其余均为黑色的字。
如果玩跑胡子的人胡牌时全部都是黑色的字,称为“乌”,也被称为“墨版”,即都是黑色字;如果胡牌时有10张红色的牌,称为“红”;如果胡牌时有13张红色的牌,称为“红转乌”。如果胡牌时仅有一张红色的牌,成为“点”。“乌”、“红”、“红转乌”、“点”各自番(西或兮?我还没有弄清楚)数不同,除了原有的“西数”外,还需要另加计算。
三、跑胡子的算法
跑胡子的算法不同于麻将,比我所接触的麻将稍显精深,而且算法相当灵活,不是按照一个模式计算就可以的,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西数(番数)有所不同。
我是最不走心玩跑胡子的人,每每以“凑角”的心态加入,我只知道我胡牌了,但如何算“西”(番)都由老妈或者姑姑及同桌的其他人代劳。
大概规律如下:
1、小一、二、三(俗称一句话),是3胡西;大壹、贰、叁为6胡西;红色小二、七、十为3胡西;红色大贰、柒、拾为6胡西。
2、跑(即4张牌是同样的,而且是别人促成的)大小字,西数不同;提(4张牌相同,且全部是自己拿到的牌)大小字,西数也不同。
3、碰,即自己有2张牌别人再有一张一样的牌,凑成3张牌,大小字西数不同;扣,即自己摸到的3张同样的牌。
……
哈哈,已凑满1000字,改天再琢磨之后继续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