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景可待成追忆
即将离开桂林,阳朔很快也将成为记忆。我暂且把这期间陆续零散的语音记录的文字做一些整理,算是对此行阳朔的交待。
——
阳朔第三日,路过徐悲鸿故居。
自1936年始,徐悲鸿在此故居住了六年。我刚刚在想,他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他为何17岁就可以做中学教员教别人美术? 一个有所成就的人生他究竟是怎样成就的自己?他在阳朔住了六年留下了传世佳作,这样的人必定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我虽然不了解,但是我相信除了他的天赋,他的个人选择依然是主导他成就的最重要的原因。
人的一生究竟应该如何度过?怎样才算不碌碌无为?怎样才能不让自己后悔?这是一个严峻而深刻宏大的人生命题。我自认为长久以来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但事实上到头来,我却并不觉得自己有过真实的生活,有过对于现实的深刻领悟,而更多的层面我都在幻想中不断地构建貌似崇高的“理想”。
有人说我不接地气,我想这外界的反应终究是折射出了某些真实。什么是真实?怎样才算真实?看着一朵花在盛开,看着一条河在流动,看着别人的孩子在街头奔跑,看着这个世界在不停的生息劳作,这是你眼里的真实吗?你该如何理解这样的真实?
看着自己的身体器官已显出衰老的迹象,如果这还不够让你警醒,那怎样才能让你惊醒?我现在的心境的确是前所未有的糟糕,因为失了方向。有时候我甚至把自己变成了油腻大叔,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这世界究竟怎么了?你的世界究竟怎么了?远山依旧伫立,河流依旧奔腾。变化仅仅在于你自己。我无法想象生命就这样虚耗下去日复一日。
人间正道是沧桑。所有的感慨其实都已经失去了意义。并不是有所反思有所觉察就能够把自己的生活提上正轨。因为你的觉察只是你自以为是的知道,并不能够真正指导可能要来的生活。一切都停留在你的想象,而你最需要做的恰恰是要摒弃你的想象,放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
今天沿着河边散步,去往码头的方向,风景依然很好,但我却失了所有的兴致,远不如当初在印度在缅甸甚至更久远以前的中国西部的感受,当时依然有美好单纯的乐趣,无论是否一个人都有着极大地享受。如今世易时移,一切都变了。
纵观我现在的状态,如此的闲适目的何在?我现在沿着河边的绿荫小道慢慢散步,耳畔有蝉鸣,树下有水声,可是我的脚步确实毫无目的。我的悠闲看不到价值,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无声的悲哀。
在这样的散漫中,我时常会想起曾经路上偶尔结的伴。每一个曾经的伴,在当时的我看来都是可有可无的,我对他们似乎并没有真正在意过,当时有的只是轻视与傲慢,由此浪费了自己的经历。
此刻我在烈日下行走,沿着山道回客栈。我在想这样的事情换一个人他们会做吗?顶着烈日漫无目的的在山间行走?你的言行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你的思想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因为你当前的状态是由你说出来的话和做出来的事表现出来的,它是一种实证。
当一个人的思想偏离了对于实际言行的指导,或者说它并不能够真实的指导言行,那它就是虚幻的就应该被摒弃。你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就代表你是什么样的人,这标准真的是无可挑剔。
那些伟大的人他们如何成就自己?坚定之人逆境之中也必定可以成就。或许,人与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面对困境选择了不同的态度。人们在顺境之中的差异会很小,只有在面对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他们的巨大差异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
阳朔第四日,晨起散步去吃早餐。
夜里没有睡好,让我觉得头脑更加混沌,更加不清醒。最近时常有一念头:是不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每时每刻都不够警醒,这一分一秒的流逝,对我来说性价比真的是太低了。
在米粉店吃粉。旁边座位的人指着我问老板,为什么他有王老吉我没有?老板说他是在网上买的。可是在最开始我拿了美团卷消费之后老板递给我王老吉的时候说:王老吉是送你的。这导致了其他人的误解。
从老板的角度说这样的话,可能想让我觉得他大气,也想让别人觉得他大气。可事实上这罐王老吉是包含在了套餐里面已经付费的。站在这位吃瓜群众的角度,很明显是一种贪小便宜的心理,别人占了便宜他没有在心里就会觉得不舒服,这种心理几乎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人。
各种阴暗的心理在普通人身上显现,他们却不自知。自然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这些阴暗的心理萦绕在心间,让我怎能不清醒?
坐在漓江边。清晨的河边少了许多人,三三两两的人群在拍照玩耍。看着他们,我突然想,这些玩乐的人,他们脸上的笑容为什么总让我觉得似曾相识?为什么他们如此相似?再转念一想,对应于快乐的层次,显然他们笑容背后的快乐并不怎么高明,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同质化的生活,他们期待的只是最低层次的同质化的快乐。并非其中有着多少必然合理的成分(很多人会把从众合理化),只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太低。
看着远处的人群继续在拍照,我想象着他们此刻快乐背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们可能只是偶尔一次出游,回家之后又继续着曾经重复的厌倦的工作生活。这样的出游对他们来说只是一次短暂的释放,也因此,他们会赋予它重大的意义,同行之人也会变得情感厚重,很可能这样的出行就会成就一段姻缘。
又想起了我曾经的出行。之前我一直疑惑,在我曾经出行所遇到的那么多的旅伴,身处其中却并没有让我感觉有多么的投入,即便玩得很好我也并不觉得可以称之为朋友,而更多时候我依然在游离。
刚刚,我似乎明白了问题所在。以前我归结了太多的问题在自己身上以解释为什么不合群,其中最根本的隐患就是性格缺陷,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想伪装成正常人的原因。
真正的问题或许并不在于我自己(事实上也没有什么人会在意我)。我的不合群是因为我所要的跟他们想的并不同。想起曾经一起玩乐的人中不乏倾慕之人,我时常想,如果换一个人姻缘可能就此铸就,可是对于我却绝无可能。
最近也总在反思,我曾经的孤傲是不是有着太多的自以为是?因为有着太多的事情我依然不甚明了,我确实尚未形成足以强大到支撑自己任何心理走向的稳定架构。观念既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当时的观念不成熟是显然的,因为不具备足够的包容性和灵活性。
想到这里,我又不得不佩服自己。因为我相信已经极少有人像我这样以身探道而放弃诸多诱惑。即便我对世俗依然有着强烈的向往,但它注定已经无法影响我最终的选择走向,这就够了,只要方向明确意志坚决,此生必不会虚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