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
忽忽奇功剑气销,藏锋灵隐夜迢迢。
一片孤忠泯未尽,楼观海日浙江潮。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从小就才华横溢,七岁便写下《咏鹅》,至今仍被口耳相传。他所写的讽刺武则天的文章被武则天读后大夸其文采。论才华,他是初唐四杰之中诗作最多的一个,才气逼人。而纵观他的一生却因为耿直孤傲的性格处处碰壁,经历了曲折坎坷的一生。
骆宾王为官时因“数上疏言事”,受到污蔑而被贬官,可贬官并没有迫使他的性格发生转变,他仍然愤世嫉俗。武则天的称帝对传统又耿直的骆宾王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他弃官而去,投奔徐敬业加入到叛军队伍。这是他命运的转折点,是他悲惨命运的开始,而在如此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中,他的性格使如此悲惨命运发生成为必然。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骆宾王的一生。
首句“剑气销”指骆宾王在跟随徐敬业之后一身戾气被消磨。曾经的他气节高雅,不屑在李元庆面前自夸;曾经的他刚愎自用,坚持上疏言时事;曾经的他明确心中的爱与恨,义无反顾的投身判军队伍。而后来的他却被生活消磨的身上尖锐的逆鳞,一切功劳一切罪恶都随着身上的戾气而消散。
徐敬业的队伍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被朝廷剿灭,徐敬业被株灭九族,而骆宾王下落不明,《本事诗》中记载,骆宾王兵败后出家,游遍名山,终隐居灵隐。
诗歌第二句“藏锋灵隐夜迢迢”写得便是骆宾王在兵败后看淡世事,归隐灵隐寺。“藏锋”则指他收起了自己对政治的批判,收起自己孤傲执拗的性格,开始自己清淡的人生。
其实骆宾王对武则天的恨不是凭空而来的,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女人称帝对传统的颠覆性外,还有一点则是骆宾王对李唐天下那坚如磐石的忠心。
“一片孤忠泯未尽”则是对骆宾王的一片忠心的描写。当年在受到李唐的恩惠下,骆宾王结束了贫苦生活步入仕途,并且曾在一段时间内一路升迁。骆宾王曾写下“传遍京畿,以为绝唱”的七言长诗《帝京篇》,成为千古绝唱。他的忠心体现在对李唐天下的爱戴,也体现在对武则天的憎恨。然而作为平民百姓的他却无法挽回自己心中的天下,只有靠一片片文章太宣泄内心的不甘。“泯未尽”三字道出了多少骆宾王内心的无奈与痛苦。
相传在多年以后,诗人宋之问游历至杭州,夜宿灵隐寺,偶遇一老僧对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名句,而这位老僧就是归隐后的骆宾王。故事的真假我们无从得证,而可以明确的是,这句诗词无疑是宋之问这首诗中的点睛之笔。
骆宾王本可做个文采斐然的才子,在俗世安静的度过这一生,却因为性格原因在政治生活中受尽波折。后人忍不住感叹,这样的才子如果懂得一点处事圆滑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落不明的下场,然而这样的结局也许就是性格与命运相碰撞后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