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5000年绘画史
中国5000年绘画史——历代名家:元·倪瓒

中国5000年绘画史——历代名家:元·倪瓒

作者: 书画联盟 | 来源:发表于2025-06-21 09:28 被阅读0次

倪瓒(1301年—1374年),初名倪珽,字泰宇,别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

倪瓒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其性好洁而迂僻,人称“倪迂”。其家原为本地富豪,因元末社会动荡,他于元顺帝至正初年卖去田庐,散其家资,浪迹于五湖三泖之间,寄居村舍、寺观。 洪武七年(1374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倪瓒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倪瓒擅画山水和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书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清閟阁集》。

倪瓒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画中采用了典型的技法——折带皴,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简中寓繁,小中见大,外落寞而内蕴激情。

他也善画墨竹,风格“遒逸”,瘦劲开张。画中题咏很多。他的画由于简练,多年来伪作甚多,但不容易仿出其萧条淡泊的气质。倪瓒晚年的山水画,受南宗禅"不二"理论的影响,呈现出空灵超迈、平淡质朴的总体风貌,他笔下的山水臻于"老境",朴讷深厚,素雅天真。在倪瓒的画论中,他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

纵观倪瓒传世的书画作品,浓厚的佛学色彩是其显著表征之一。究其内在原因,这无疑与倪瓒深厚的佛学修养以及他与僧人密切交往的人生经历相关联。

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明清时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将他置于其他三人之上。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明清大师们追逐的对象,如董其昌、石涛等巨匠均引其为鼻祖,石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仍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著有《清閟阁集》15卷。画作有《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溪山图》《六君子图》《水竹居图》《松林亭子图》《狮子林图》卷、《西林禅室图》《幽涧 寒松图》《秋林山色图》《春雨新篁图》《小山竹树图》《容膝斋图》《修竹图》《紫兰山房图》《梧竹秀石图》《新雁题诗图》等。有《水竹居图》《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秋亭嘉树图》《怪石丛篁图》《竹枝图》《溪山仙馆》《霜林湍石》等传世。

倪瓒工书法,擅楷书,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倪瓒真正做到了既“隐”且“逸”,其书既遒劲、精美,又率意、简逸,无怪乎后人多称其为“倪高士”。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赞美过他的书法。倪瓒与格守帖学的书法比较,完全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不免遭人非议。

倪瓒传世书法作品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率度札》《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杂诗帖》等多种。

倪瓒生活于战乱的环境中,想逃避现实,放弃田园产业,过着漫游生活。“照夜风灯人独宿,打窗江雨鹤相依”,就是他生活的写照。不过他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他在《寄顾仲瑛》诗中说:“民生惴惴疮痍甚,旅泛依依道路长。”尤其是至正十五年(1355),他竟以欠交官租被关进牢狱,他在《素衣诗》中说:“彼苛者虎,胡恤尔氓。”表明了他的批判态度。不过倪瓒对现实常常采取消极姿态。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他不隐也不仕,漂泊江湖,别人都不了解他,他也不想被人了解。倪瓒的诗造语自然秀拔,清隽淡雅,不雕琢。

诗:【绝句】【北里】【烟雨中过石湖三首】【题郑所南兰】【荒村】【对酒】

曲:【双调·折桂令】拟张鸣善【越调·小桃红】【黄钟·人月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5000年绘画史——历代名家:元·倪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yp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