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谋士之所以提出上中下三策乃是与当时的时局以及谋士的职责和定位有关。
首先,由于时局的复杂性,应对的策略也就不可能只有一种,谋士提出“上中下”三种策略,乃是为了便于穷尽一切的可能。
其次,谋士的职责和定位乃是在于“谋” ,而不是“断”,他们在提出自己的不同策略时也是有一定的倾向性,而他们之所以用“上中下”来区分,第一是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第二是能够把决断权交给上面,第三则是不用承担相应的风险。
从另一面来说,这也是高情商和高智商的表现。
“上中下三策”的说法最早来源于《孙子兵法》:
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谋攻篇》中又说: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上乘的兵法是利用战略挫败敌人,其次则是通过外交斡旋取得胜利,再次就是利用军事威慑迫使敌人屈服,最下等的方法就是攻城略地达到取胜的目的。
汉朝时,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问计于薛公。
薛公说:“英布反叛是不值得奇怪的,如果他使出上策,那么山东一带就不是汉朝所有了;如果他使出中策,那么谁胜谁败就未可预计;如果他使出下策,那么陛下就可以高枕而卧了。”
接着,薛公又详细的说到三条计策:
“所谓上策乃是向东攻取吴地,向西攻取楚地,并吞齐地,夺取鲁地,向燕赵两地发布檄文,要他们固守自己的地方,山东一带就不是汉朝所有了;
而中策就是向东攻取吴地,向西攻占楚地,并吞韩地,攻取魏地,占领敖庚的米仓,封锁成皋的关口,谁胜谁败就不可预知了;
下策便是向东攻取吴,向西攻取下蔡,把重心放在南越,自己回到长沙,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汉朝也会平安无事了。”
刘邦问到:“那么,他将采取哪一条计策?”
薛公回答说:“他将采取下策。”
“为什么说他不用上策、中策,却要用下策呢?”
薛公说:“英布原来在骊山做奴隶,他自己做到了万乘大国之王,都是为了自己,他不懂得替百姓的将来考虑。所以,我说他会采取下策。”
后来果真如薛公所料英布采取了下策。
刘邦率军亲征大败英布,英布逃亡到江西一带,后来被他的内弟诱杀。
薛公通过分析英布的政治格局以及个性品格,准确判断出他会选下策。
其实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局势的瞬息万变,谋士的上中下三策都有可能成为最优的策略。
至于说上中下三策哪个最好,局势未定之前恐怕谁也不敢妄断,这不仅和方案本身有关,还与瞬息万变的局势息息相关,只有在实施的过程中放眼全局,抓住一切时机,才能选出最好的那一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