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侃曰:“从前岁自谓此病已轻,比来精察,乃知全未。岂必务外为人?只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即是此病发来。”
曰:“最是。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功夫好名!”
又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读去声,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实不称名,生犹可补,没则无及矣。‘四十五十而无闻’,是不闻道,非无声闻也。孔子云:‘是闻也,非达也。’安肯此望人!”】
王阳明说:“为学最大的毛病就是好名。”
薛侃说:“从去年开始,我以为自己的好名之病减轻了,最近仔细观察,才知道完全没有。难道我真的这么在乎别人的看法?当听到别人夸赞的时候就高兴,听到别人诋毁的时候就烦闷,这就是老毛病又犯了。”
王阳明说:“正是如此。名声与实际相对,务实之心多一些,务名之心就会少一些;如果全是务实之心,那就没有务名之心了。如果务实之心就像是饥饿的人找食物,饥渴的人找水喝,哪里还有功夫去好名啊!”
他又说:“孔子说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里的‘称’字是读第四声,也说过“名声超过了实情,君子以此为耻”的意思。实力跟名声不相符,活着的时候还可以弥补,要是死了就无法弥补了。‘等到了四十和五十岁还没闻名’,这里的闻是指没有闻道,不是声望。孔子说:‘这是声名,不是达道啊。’他不会这样来评价人!”
好名是我们成长最大的毛病。当自己籍籍无名的时候,老是羡慕那些声名鹊起之人,实际上是一种贪慕背后物欲。我们就想别人的成就可能是一步登天的,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诀或者背景,于是我们就变得贪巧求速,揠苗助长,甚至想天上掉馅儿饼,坐享其成。过度好名导致自己行为发生严重扭曲,这就是好名的害处。
之前我们也说过,实胜于名才是实至名归,名胜于实就是自己挖坑。我们知道名声的好处,更需要知道名声的坏处,不要想着义袭而取,而要想着集义而生,多一点储备和惊喜,人生才有余量和缓冲,就算是别人有误解,或者你的能力有低估,也得“人不知而不愠”,这才是真君子。自己有几斤几两要清楚,不要活得糊里糊涂,做好自己是根本,有实力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不然就成为了七八月的雨水,马上就见底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