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跟阿Q同学见面已经是2012年的时候,那时正值冬天,大家都穿着厚厚的衣服,在环境略为嘈杂的有骨气餐厅吃了个饭。完后走到楼下大路边道别的时候,说好下次有空再约,想不到这个下次就是三年之后的事情。
回顾这三年时间,互联网界的江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微信走红,我开始玩朋友圈,学会了点赞;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值互联网公司,马云的故事街知巷闻,连在乡下开店卖杂货的大婶都开口跟我聊起马云的故事。2015年,各种O2O补贴大战,什么Uber、滴滴打车、天天果园、爱鲜锋,只要提供手机号码注册,就能获得各种补贴和体验新服务,迎接共享经济大潮的到来。微信红包已经深入民心,就连已经几十岁的退休小学老师,也在群里跟她的学生们一起抢红包发红包,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互动。
尽管这个世界那么热闹那么变化急促,但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三年时间就这么匆忙而又平静地过去了,几乎没有泛起什么涟漪。唯一的区别是,三年前,自己才二十几岁,还年轻,三年后,过了那个年龄上的坎,情况似乎又大不一样了。
约好了下班后在中华广场门口等,我循例地到得比他早。一个人站立在略显空旷的广场中间,不时环视四周的情况,似乎是在做着安保工作,但牛仔裤加T恤,背了几年的背包,明显是一副IT人打扮。
深秋的夜空特别晴朗,中华广场门前的灯光依旧璀璨,在这里等人的不止我一个,有的挨着柱子站着,有的等久了半蹲在地上,有的一边玩着手机一边听着音乐,间或撩拨一下长长的秀发。
突然间广场远处有人向我挥手,我虽然反应快,但是还是花了半秒钟才从人群中将他识别出来。远处的灯光有点暗,而他的皮肤又那么拗黑,是有点难辨认。但我能在远处的人群中识别出他,最先靠的不是他脸部的特征,而是因为他手中拿着两本书。这个人自从我中学认识他,就是去到那里手里都拿着本书的人,在校道上走路的时候拿着书,在宿舍的厕所里排队办大事的时候也是拿着书。 我问他今次拿着什么书,不是准备考博士吧,他说不是,是道路交通知识的书。原来他准备买车用来上班代步,虽然已经拿到了驾照,但在真正上路前还是想找本书来复习熟悉下。 真是够认真的,我突然间感觉到彼此的差距不是那么一点点了。
饭席间,大家东聊聊,西聊聊,聊工作,聊家庭,聊业余生活,聊大家共同熟悉的人,还有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尽管外面的世界变化那么大,大家比较长时间没见面,但是阿Q同学的性格和价值观还是保持得很稳定,一如他的肤色和发型,以及走路都着拿书的好习惯。也许这就是别人口里常说的一见如故吧。
当然也有很多不同,阿Q也成家了,取了个做医生的老婆,努力工作之余也比从前更注重健康。他说之前的工作经常要加班熬夜,为了身体和家庭毅然换了工作。因为要经常久坐办公,所以晚上常常坚持到楼下跑步锻炼身体。 即使是复习路面驾驶知识,他也专门买本纸质书来看,而不是用手机下载app来看,因为看纸质的书对眼睛好点。 这位同学真是值得学习学习。
阿Q一向勤奋、生活简朴、能折腾,但是在住房的问题上,他考虑了很多久,终于决定在离她老婆上班地点比较近的番禺买了个房子。是时候找个地方安定下来了,他扶了扶眼镜跟我说。仿佛在这几年间,他又经历了多少我不曾知道的事情,才能有资格说出这样意味深长的说话。餐厅那暗黄的灯光由上往下地投射在他的头上,被他额前微微耸起的头发部分遮挡,在他本来就拗黑刚毅的脸上刻画出更有岁月味道的轮廓。那一刻,我觉得他俨然成了一位很值得我敬重的前辈。
每个人都会在特定的状态下作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要选择了,迈出去了就好。那些N年前暗地里吹过的牛B,也应该是时候去实现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