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作家说过,写作是小幸福,读书才是大幸福。
的确,能静下心来读书,细细品味人生的教师是幸福的。前一段时间偶尔在网上看到了陶继新老师(山东教育报刊总编辑、编审,中国教育报记者)的讲座视频,题目是《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陶老师在讲座中大声疾呼为人师者要“走进经典,与大师为伍”。他把读书提高到了教师生命成长的高度来认识,而不仅仅是专业成长,足见读书对教师的重要。
至于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的问题,记得有一个小故事,我深受启发。
故事是这样的:在一座山里,住着一位农夫和他的小孙子。每天清晨,老爷爷都会早早地起来坐在书桌上读书。有一天,孙子问道:“爷爷!我也想和您一样读书,可我读不懂。只要我把书本合上,我就忘得一干二净。读书有什么用?”
老爷爷指着角落的篮子说:“这个篮子是放煤炭的,你带去河边,帮我盛一篮子水回来吧。”于是小孙子照爷爷说的去做了,不过回来之前篮子里的水早早地就漏光了。
“你下次得跑快一些。”老农夫笑着把小孙子再一次带到了河边。这一次男孩跑得飞快,但他回来之前水依旧还是漏完了。试了好多次后,男孩终于说:“爷爷,篮子装不了水!这根本就没用!”
爷爷笑着说:“你觉得没用,可是你再看看篮子。”男孩转过头看着篮子,他发现,原本又破又脏的煤炭篮子,已经从里到外都变得非常干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是河水,我们的心就是那个装着煤炭的篮子。我们每次用篮子去捞水时,什么也捞不起来,但是篮子会越来越干净的。书读多了,虽然很难记得全部,但是我们的心灵就会慢慢变得纯净,思维就会慢慢变得敏捷。
近年来,我们学校把教师的读书沉思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把教师的反思写作作为自我提升的有效手段,逐渐地,老师们也都迈开了步子,也都努力朝着自己所期待的方向奔跑。明天,也就是世界读书日前一天,学校将举办“第二届读书节暨大师进校园”活动,届时邀请本土知名作家和朗诵名人参与、指导。我想,通过这种高规格文化活动的引导,老师们的读书激情一定会越来越高涨。
其实,读书就是一种个人意识的行为,是一种信仰。特别是作为传播人类文化并肩负培养青少年优良心智的我们,实在是应该不断地读书,读着读着,或许我们就会多了几分从容、几分淡定、几分优雅、几分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