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流入江苏北部五十里处,一拐头向正东流去。运河在这拐弯之处河面宽九丈之余,中心丈五为主航道,两边为滩面,人称此处为银水湾。此处之所以称银水湾,只因河的滩面上长满了芦苇,每年夏季在芦苇的夹道中,白帆朵朵,恰似绿从中飞翔的蝴蝶;每到秋季,芦花飘荡,如大雪覆盖,又似白浪翻滚,来往行人站在船上,心胸顿作开朗,便会指指点点地说:此处芦花白如雪,可称银水湾。在这银水湾的北岸,有一大镇,镶在这运河的拐弯之处。镇的四周到处皆是榆树,镇的中心有一古榆,四搂之粗,三条根突出地面。如老年弓起之背,向西、东、北方向延伸,树冠复地三亩之余。故此,此镇称榆树镇。
这榆树镇的南边的运河岸上,有一四角飞檐凉亭,亭中一无帽石碑立在中间,名曰榆树镇镇碑。碑文如下:银水之弯,沿运河、靠邳山乃风水宝地。浙绍兴张、崔、黄、曹四生,携眷建穴定居,曰榆树镇。此处,榆树山水读书捕鱼得少佳趣;管弦丝竹论文把酒足叙幽情。四姓子孙,情如骨肉,处事为人,上顺天理,中合人情,下适民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为今后正本清源,追根寻祖,故立此碑。开镇之祖:张财帮、崔子和、黄汝钦、曹中贯。明正统十五年。
光绪三十二年,这榆树镇已拥有二万多口人的大镇。这里交通方便,又是过往行船避风歇脚的良港,南北之货,在这里集散,外地商人到这里定居做生意,各种商号应然而生。张、崔、黄、曹仍是镇中的头面人物。崔姓曾在明、清两朝出过两个进士,最大的官做到礼部尚书,崔家祠堂是榆树镇最显赫的建筑。到了崔洪生这代,多次赴考未中,他四十三岁时,淡薄了仕途,在家坐馆教书,生一子崔兰田,一女崔慧慧,皆入馆读书。入馆读书的有张太春、黄志强、曹子贵,皆是榆树镇开镇之祖的后人。崔洪生六十岁时,一病不起,老夫妻俩在一个月内病逝了。父母的病逝,崔兰田与崔慧慧,仰仗着家中有些积蓄不愁衣食。张太春是张财帮的后人,他家祖祖辈辈在运河行船。在明朝天顺年间,也考取一名进士,一直在京中做官,年老时还乡购买了十条大船,留给子孙跑南北货。这张家祖训严厉,对外人又乐舍好善,挣下了一份殷实的家业,也挣下了一份好名声。黄志强是黄汝钦的后人,他的先祖一领榆树镇的红白二案,是当地有名的一把刀。乾隆年间,他家开设的榆树酒楼,每天座无虚席,到了光绪十三年,一场大火把榆树酒楼化为灰烬,家境从此败落。只做一些小生意和在运河捕鱼为生。曹子贵是曹中贯的后人,他家有良田百顷,在榆树镇又开设药房看病卖药,挣一些无本之利。这曹家先人为富不仁,行医不善,欺压佃农,盘剥病家,使人求之打颤,无奈不求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