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中国。无论古今人们的第一印象大概应该是那浓浓的鲜艳的红色,也许最能代表中国的颜色或者说代表中国人性格的颜色,也就只能是这样的红色了。
废话少说,纪实文学没有女主角煽情的部分全都砍掉。那么在陶瓷领域能够享誉国际同时又能够以“中国”命名的,就是这中国红与中国白。以下文字所描述的重点就是其中之一:中国的红釉瓷器。
中国人是如此的喜欢红色,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红色的漆器大碗(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古代中国人在自然力与天性的驱使下将红色漆器发挥得九曲委婉、登峰造极并让后人感到叹为观止,这一点可以从春秋到汉代的漫长时期中,漆器的不断发展与变化看得非常清楚。
图片来自网络“永久禁止出境的64件文物之一”
在汉代虽然漆器仍然是贵族士大夫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用具,但是在东汉中期,日趋成熟完备的青瓷生产在日后的发展中就会慢慢的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使用习惯。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长沙博物馆藏马王堆汉墓出土“君幸酒”羽觞
瓷器的耐磨性、耐腐蚀性与热稳定性好等优点在日常生活中与兴来把玩欣赏时的优异表现,让其在众多的生活工艺中脱颖而出。当我们可以很好的烧制青瓷后,那么下一步就是要烧出我们主观上喜欢的颜色“红釉瓷器”。但是在红釉瓷器被烧制出来之前,中国瓷器在颜色上的变化是由深到浅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我们要先把瓷器烧白,这就是日后与中国红齐名的中国白的发展源头。
国家博物馆藏东汉青瓷
那么如何才能将青釉瓷器烧白呢,为了这样一个颜色上的变化我们从汉代一直探索到隋代才有所斩获。将青色烧白,就是将附着在瓷器表面的釉水中的铁元素剔除掉。铁元素含量越少,烧成的瓷器就会越白皙。隋唐时期虽然烧成了白釉瓷器但是这种程度的白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还是白中闪青的,如果说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白”那还是要等到明代初年的永乐甜白与福建德化白瓷的出现,才能算是达到了中国人对白瓷的理解。
故宫博物院藏隋代白瓷
其实在探索青瓷烧白的过程中,也是丰富陶瓷颜色的一个过程。就在隋唐之际不仅有南青北白的(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主流,而且还有鲁山、介休、榆次、长沙等窑口的出现将瓷器的颜色由单一变得丰富起来。还有挂釉彩陶、唐三彩、唐青花(釉下彩)的出现也为之后的青花、釉里红的创烧埋下了一个伏笔。
故宫博物院藏鲁山窑瓷鼓
故宫博物院藏介休窑执壶
图片来自网络 唐青花
说了这么多,中国红在哪呢。先别急,红釉瓷器可以说是陶瓷品类中单色釉瓷器最名贵的一种,那么越名贵也就架子越大(切得等)。要想让瓷器上呈现鲜艳的红色,这需要金属铜元素来完成。那么我们是怎么知道用铜烧成的瓷器会变红呢。我想这应该是五代北宋时期,瓷器发展中阶段性的高度成熟与中国古人不断创新探索下的必然结果。唐钧的出现只是开始,到了宋代,钧窑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在窑工烧制经验与不断尝试的基础上,向最美丽的“玫瑰紫”与“海棠红”发展,并取得了成功。而在这时我们只能说是看到了红色在中国瓷器上的惊鸿一瞥,之后在元代才是她犹抱琵琶半遮面扭扭捏捏的露脸。
国家博物馆藏 宋代钧窑渣斗
国家博物馆藏 宋代钧窑如意足鼓钉钵
费了半天劲,终于要引出本文的主角了。所谓中国红是一个大的范畴,而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釉里红、宣德宝石红与郎窑红。
按时间顺序我们就先说“釉里红”。马未都先生说过“元青花没有发展,出现就是壮年,如此成熟让人疑惑”我想这应该也可以解释,因为在技术方面,元代具备烧成青花的一切条件。釉下彩工艺、高温瓷工艺与瓷胎绘画工艺在元代已经非常成熟,而剩下的胎土二元配方也就是找到了更好的原料罢了(这就好像我吃惯了炸酱面但突然有一天发现肉酱面更好吃)。大家都知道元青花出现了,几乎同时期釉里红也出现了,而然直到这时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将正红色表现在瓷器上。
图片来自网络故宫博物院藏元代青花釉里红大罐
红釉瓷器之所以名贵是因为她极度难烧。由于铜元素在低温时不活跃而在高温下又非常敏感所以把控好烧成温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么暗淡不红,要么红但图案不全)。在元代能够烧成正红饱满的釉里红是非常难得的。不光是在元代到了明初洪武时期,留下的大量釉里红也明明白白的表现出以上两个特点。(外加一句:洪武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留下了大量的釉里红其在瓷器总量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时期。)
图片来自网络故宫博物院藏洪武釉里红军持
图片来自网络故宫博物院藏洪武釉里红大盘
明初的洪武、永乐两位皇帝不仅在政治上经天纬地施展雄才大略,而且在艺术上也是不断突破创新,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成为后世不断追摹效仿的范本。
之后的宣德皇帝同样乘着大明初期高昂的发展势头在永乐鲜红釉的基础上烧成了宝石红釉。色彩鲜红沉稳凝重正是我们想要的中国红的代表。
辽宁省博物馆藏宣德宝石红釉盘
但是如此鲜艳夺目、浓烈奔放的红釉却在宣德朝之后再难寻到踪迹。由于政局的动荡使得经济的下滑在所难免,而烧成难度极大的宣德红釉便就此绝迹。直到清圣祖康熙皇帝主政后,才由江西巡抚督窑官郎廷极复烧成功。
那么说到这里才说到了重点:郎窑红。这也正是我为什么在5月20日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的原因。
适珍懋隆拍卖预展看货
郎廷极是清代以人名命名窑口的四位督窑官之一(其他三位是臧应选、年希尧与唐英)其最著名的瓷器品种就是郎窑红,也是提到中国红不得你说的一个品类。
辽宁省博物馆藏郎红折腰大碗
郎窑红是仿明宣德时期宝石红釉特征烧制的。釉子凝重浑厚,有玻璃质感,佳品呈鲜红色,因为颜色鲜红釉水流淌在烧成后釉面有一丝丝的牛毛纹偶尔并伴有开片。郎窑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釉水稠挂釉厚,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烧成的郎红往往在口沿处露出白胎,俗称“灯草边”。欣赏郎红就是欣赏她鲜红夺目,沉稳凝重的流淌感。
辽宁省博物馆藏郎红大碗
辽宁省博物馆藏郎红大碗
郎窑红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釉水流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独特技法,俗称“脱口垂足郎不流”。
首都博物馆藏郎红梅瓶
首都博物馆藏郎红梅瓶
在清代就有种说法叫“要想穷,烧郎红”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郎红的烧成难度极大制作工本极高。由此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在宣德朝之后如此喜欢红色的中国人却在瓷器上少有体现。只有到了康雍乾三朝社会稳定国家富足的时候才能又出现这样不惜工本美丽端庄的红釉瓷器。
图片来自首博微信公众号
了解瓷器成色规律特点的朋友应该知道金属铜在不同温度以及气氛中会呈现不同的颜色,郎廷极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那么便有了郎窑绿。
首都博物馆藏郎窑绿双鹿尊
又撤了半天犊子,但是还没说为什么哈哈哈哈。哈哈别急且听我娓娓道来。
5月20日我跟菲菲总到适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参加春季艺术品拍卖会。适珍拍卖其实是个小拍但是由于一档节目:北京电视台经济频道的拍宝,而备受关注。其实来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看看。看看东西再看看现在的市场行情,还有就是封面的这支永乐青花四季花卉菱口盘,在这里到底能拍多少钱。
适珍春拍图录
拍品 永乐青花四季花卉菱口盘
到了现场预展一定是要看的不管怎么样先摸摸东西上上手,所以交了保证金上楼提货。
LaveNDeng149
LaveNDeng149
提货的人很多需要排队正好也看看别人都看了什么避免扎堆儿
那么接下来就是我想看的东西了基本上全是单色釉还有一个起拍价五千的康熙青花。
其实为什么我会开心成这样,冥冥之中我好像就是跟她有缘。第一个上手的就是这支郎红大碗。
预展看货
我的工作性质会经常出差,每到一处必去的两个地方一、博物馆 二、古玩城。所以看货的经验还是有一些的,而这件郎红是我见过的除博物馆外,颜色最精准特点最清晰的一只(稍后会具体阐述)。
预展看货
然后是这件哥窑香炉,体量大小正好颜色开片可人,也确实让人难以放手,最后拍出的价格也挺好让我死心了。
预展看货
预展看货
预展看货
预展看货
接下来是一个官窑旋纹瓶,我之前在2012保利秋拍的图录里看见过一个类似的标签雍正起拍价600000RMB。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很喜欢这种造型与釉色,拿来看看。
预展看货
预展看货
预展看货
之后是一件仿生釉乾隆款的一个文房小玩具,虽然是乾隆款但很明显是光绪的。
预展看货
预展看货
预展看货
然后是康熙的青花夔龙纹盘。东西大开门质量非常高日本包装我也挺喜欢的,但是却流拍了(起拍价仅仅5000元没人响应)。
预展看货
预展看货
我跟飞飞总说我以前在山东出差的时候,在德州有一个黑马大市场我在那买了一个跟这件类似的,当然没有这个好有残,你猜花了多少钱。一套顶配煎饼果子的钱。
拍卖会正式开始的时间是下午一点半,由于有北京电视台的宣传再加上有两位拍宝节目的老师挂名的藏品上拍,竞拍的人还是很多的,差不多能装150人的大厅挤了将近快250人。哦对了还有大家想看看永乐青花在这里能拍多少钱。
现场情况
现场情况
我拿到的这件郎红属于给李臣老师垫场的第二梯队。其实拍卖公司起拍的顺序是很有讲究的但要是大家明白了也就是一两个套路来回用根据不同的拍品搭配不同的套路。今天这场无疑永乐青花是整场的高潮所以为了配合她将李臣老师的瓷器与刘加祥老师的竹木杂项安排进来将现场的热情提高。而在高潮过后,普遍的情况是大家会选择离开因为没有兴趣点了么,但这时就会有机会因为竞争的人少所以会有一个比较好的价格。
拍宝 李臣
李臣 拍品
在这里我要说一下拍品提供方对东西的起拍价的一个把握。李臣老师的东西是不错感觉他自己应该也是十分珍爱吧,所以起拍价有点高,也不能说高应该算是市场数据的正常价吧,但是落锤结果并不理想同时还有流拍的。反观刘加祥老师所有拍品一律1500起拍但最终的落槌价都在20000-30000之间,一场下来差不多800000揣进腰包。
挺鸡贼的哈
刘加祥 拍品
那么接下来就是这件永乐青花了。在起拍时拍卖师做了一个简短的阐述然后就开始竞价。一般一件拍品的竞拍时间也就一分钟竞争激烈点多说两分钟,但是这件永乐青花大盘竞价用去了将近六分钟的时间。起拍价290000RMB话音刚落没过五秒就到500000RMB了,然后竞价阶梯稍显平稳,等到800000RMB时突然场内有人一下子加到1000000RMB。这一下拍卖场内的竞争力就只剩下了一个人,而与其竞争的就只有电话委托的几位代理人了。由一百万加到一百二十万再由一百二十万加到一百伍拾万其实都不是那种精心动魄的小阶梯价格缠斗,而是每次出价都是买家实力与拍场较力的血肉搏杀。每一次出价都是志在必得,之对手于死地。出价在一百伍拾万时停顿了一会当拍卖师喊出“最后一次报价”准备落槌的时候,场内一位大哥举牌喊了声一百六十万,顿时所有人都扭头回看。222号大哥你赢了,估计刚才那个一百万也是你喊的。价格在一百六十万上停顿了很长时间,经拍卖师三次询价最后落槌成交。
要是160块我研究都不研究买俩回家
以上是我为什么在5月20日哈哈哈哈 哈哈的原因
那么在这里要多说一句竞拍人的竞拍习惯问题。有经验的竞拍人都不会第一个举牌因为举了也白举垫场,同时他们在举牌时都非常隐蔽跟拍卖师眼神交流之后将牌子稍稍从桌面上抬起拍卖师确认报价即有效,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夺。
比如说这个拍宝节目的主持人他每次举牌都是只将牌子从桌子上轻轻抬起好像翻书一样
一些名人或者说大主顾一般都会避免直接到现场。一来保持神秘二来比较安全,再有当大家都知道你有眼力你又有钱那样的争夺实在是太惨烈了。
电话委托席上的代理人
长得有点像关咏荷
当然还有喜欢凑热闹的一些明星比如《大宅门》里白景琦的大儿子,还有一位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最帅的男演员,唐老师(但是没拍到照片)。
赵毅
结合目前的市场情况,在反应到这次的拍卖会,红木类仍然很坚挺再有就是漆器。在本场有一件标签清中期 剔红人物故事纹捧盒以八千元起拍,最终二十二万落槌。场面争夺十分激烈出价二十几个来回,明显的缠斗到精疲力尽为止。
清 剔红捧盒
那么再说回来我拿到的这件郎红大碗。直径16.5cm高7.5cm外壁施沉着鲜艳的铜红釉,碗内白釉开片,落大清乾隆年制双行楷书款。颜色沉稳激烈犹如牛血初凝,手头儿稳健压手感明显。
郎红大碗
郎红大碗
我本人还是比较坚持这件郎红是乾隆本朝的(毕竟是自己买的哈哈,理解万岁哈)。首先铜红釉本就难烧更何况是郎红,非有极强的经济基础跟市场购买力是不会出现的,其次在乾隆之后即便是宫里的红色品种也都由矾红彩(这种容易烧成的低温釉)所取代,嘉庆道光难觅郎红踪影。
这里有一件事要说一下,就是在该碗底部有一个之前在市场上流通的痕迹。
以上是我为什么在5月20日哈哈哈哈 哈哈的原因
在碗底的这张便贴虽然只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时间信息,但其中的英文却透露出了更多的时代内容(这要感谢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大书摊,很早以前买过的一本关于文物鉴定的杂志里看到的相关内容)。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英文乾隆的拼写方法CHIEN LUNG。
这种拼写方法是由英国人威妥玛发明的拼音法(简称威氏拼音法) Wade-Giles romanization, 中国清末至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中国和国际上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又称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这个方案以后被普遍用来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一般称为威妥玛式拼音。
这张便贴纸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该件郎红大碗应在二十世纪初在市场上流通过。而从他被烧制出来到现在所经历的二百五六十年的时间里到底都经历了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只能通过这张便贴纸来发现她曾经在二十世纪初那个中国最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曾经在某个古玩店或者某个拍卖会上出现过。
能够把她抱回家真的是太幸运了……
所以我才,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文章到此结束。
鸣谢:
故宫博物院 国家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南京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 河北省博物馆 山西省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 广东南越王墓博物馆 新疆博物馆 青海博物馆 观复博物馆 以及嘉德 保利 嘉德四季 瀚海 匡时 中贸圣佳 苏富比 佳士得 邦瀚斯 歌德 东京中央
以上机构以及企业在作者完成此文的过程中没有给予过一分钱的经济赞助在此鸣谢。
但是在作者将近二十年的文物与艺术品爱好过程中一直陪伴在身边。良好的博物馆氛围以及馆刊出版物都是作者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是那书都挺贵的而且还是我自己花钱买的,所以就不谢了。)
特别鸣谢:
辽宁省博物馆
这里是我真正科学性系统性专业性的学习与研究文物及艺术品的开端。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曾经一起服务学习交流的各位老师与伙伴们,我非常想列一个长长的名单,但又恐老师们低调,厌之,故而作罢。
LaveNDeng 2018.5.26
以上是我为什么在5月20日哈哈哈哈 哈哈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