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之前,就给自己报了名,誓要成为微课比赛的选手之一。

又过了很久,微课开发的行进速度被定格在了起跑线上,仅限是报了名,而已。
直到驿站俱乐部开始宣传自家微课比赛后,我才仿佛大梦初醒,意识到要做点什么了。于是,带着惺忪的双眼,沉重的脚步,顶着6级妖风,去探秘驿站的比赛。
驿站的比赛给了我非常多的刺激和灵感,选手对于自我内容的熟悉度令我惊叹,舞台展现如行云流水,泰然自若。再想想自己,还啥都没准备,真不是一种面对比赛该有的姿态啊。
而且,选手对于微课结构的设计,简单、直接和聚焦,让我印象深刻,比如于孔俊的《如何让赞美更高效》,将赞美用五个角度平行进行说明,便于学员进行记忆。培训结束,又带着大家回顾了一下,加强学员记忆。
原以为10min做不了啥,但其实,能做的比你想到的,多的多。前提是你想去做。(结构+形式)
畅姐的微课用10min讲解MECE,开篇用抖音的小视频进行导入,吸引学员的注意力;通过目录的形式将自己的内容进行了呈现,一页PPT看课程全局。

微课,说白了,也是一门课程,除了知识点更聚焦、细化外,形式和结构还是可以雷同的。
-----------------------------------------------------------------------------------------------------------------------
10月20日-10月28日,一周的时间,开发一门微课。对于我来讲,真的,真的难度很大。
为了不延误比赛,就从还算驾轻就熟的ORID入手。但即使如此,进展也并不顺利,名字改了3次(从《你是如何做决定的?》——《ORID助你远离尬聊》——《ORID助你提问无碍》),内容也打破重组N次,借力了很多次,才算把课程缕顺。
在这个过程中,我在书籍《学问ORID》、简书以及论坛四处淘宝,让我越来越不清晰,到底以什么为主线进行微课设计。有两次课程开发到一半,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我发现这个内容对学员帮助并不大,走偏了。于是开启否定模式,先是否定内容不适合做微课,后续开始否定自己能力不行。好在我身边有一群优秀的人儿,给我鼓励,给我指点,他们就像阳光,引领我重新找到了方向。
在课程多次打破重组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自己犯的2个严重的错误。1是,没想明白能为学员带来什么,就盲目从自我认知出发设计课程,误以为抓到了核心,其实呵呵了;2是,10min的分配上,有些失衡,未能充分考虑技能型课程的侧重,把时间过多的放在了说理而非演练上。
如果后续再设计课程,可以用A4纸列出来,自己已知的内容有哪些?已知的内容中哪些会引起学员的兴趣?与学员之间的连接点是什么?哪些是自己10min内可以讲清楚的?找到问题交叉的那个点,作为课程的主线。
另外,要时刻告诫自己Less is more。原以为10min可以讲很多,但其实,比你想的,少的多。(内容上)
嗯,过多+过少都是我们在设计一门微课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要适度!
28号,也就是比赛当天,得知自己出场顺序是第一个,情绪马上变得很紧张,坐立不安。台下候场,Eric察觉我不停在深呼吸,不断鼓励我,帮我缓解紧张,赛后还线上、线下表扬我的微课,真是一个很暖、很激励人心的ICE主席呀。

准备的阶段,从焦虑到崩溃再到破茧重生。最让自己获益的,是像匠人一样,打磨自己的微课,推敲每句话的必要性。
这次虽未取得理想的名次,却让我更快速的冷静下来,去复盘整个心路历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Fighting~
----------------------------------------------------------------------------------------------------------------
感谢每一位在我成长之路上,给予我支持和关爱的伙伴们。
Jimmy老师:
亮点很多哈!ORID事实、感受、思考、行动,和非暴力沟通的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也有相似之处。
我的建议是,3分钟内说why和what举一个例子说完,然后7分钟找一个例子请大家练习分解(自己想、两两交流、请人分享并分解扩展)。
其实,进一步说,和头马的点评也有相似之处。头马点评,也强调观察感受而不是假设评判,强调分析思考亮点与改进点的why(需求点),进而号召被点评人或听众采取行动下次改进得更好(请求)。
时间分配上,我觉得,说理1分钟以内,举例2分钟,练习及分解7分钟。比如,今天的微课里,
你解释完一件事后,会问“我说清楚了吗?”(观察)这让我作为听众觉得很贴心(感受)。
因为,有人解释一件事后,要么不问,要么问大家明白了吗,你问的是我说清楚了吗,暗示不明白也可能是我没说清楚,而不是大家不明白。(思考why,点评的需求点)
所以,这点非常好。如果问完后,略加停顿5秒,让大家消化一下再继续,可能更完美。(行动)
演讲或微课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学会了做减法,才会真的操控自如了,就讲一点,很简明的一点。你的选题很实用的,很有潜力的,如果对ORID的举例更直接实用(更贴近现场听众的常用场景)、再辅以更多的互动练习,就更好了。
朱霭姐:
你今天整体来说,表现还是很不错的。结构很清晰,举例也很平易、恰当。如果要提升的话,我觉得1、某些例子举出来一定要让大家有比较明确的答案才行,比如有些你问时,大家有些举棋不定到底是ORID的哪一项,这说明例证不是特别明晰;2、练习的环节:放学途中问小朋友的问题,这个有点不太清楚。而且时间也短,能否换一个更有代表性或能发挥或引起大家兴趣的问题?3、有些话不是很有必要,比如你两度问:这里我说清楚了吗?我觉得没有必要问。再比如你说代羿喜欢说的三句话,虽然能热场,但与你的主题不是很相关。4、最后总结时要把你的观点说得更清楚一些:你说回顾一下,提问时要先问O,再问RID。这个要强调一下。
还有,你让四位朋友帮你举牌子的那个设计,效果不好。一是纸小,内容后面的人看不清,二是用的人力过多。你不妨用一页PPT显示打在黑板上,或弄一个挂图,放在PPT旁边(比如事先准备一个黑板)
刘刚:
你的第一个事实,让我联想到布置工作的一个原则 :具体,布置工作越具体,执行越到位。很赞。之前看了一本书,叫学会提问,觉得很不错,跟你的主题比较契合,感兴趣可以了解下。如果建议的话,就是在行动上可以更具体。按照观点,案例,建议三步走的话,观点和案例都有了,如果能在行动上更丰富,不仅仅是在孩子学校情况的提问,加上职场,或日常生活中的正确 错误提问对比,效果会更好。
尧老师:
最力挺我的老乡+伙伴。每次都是第一时间给我反馈,在我身上,从不吝啬溢美之词,与我同行,伴我成长。
刚才我跟几位宾客聊天,大家都反映你的表现是特别好,整个儿的台风ppt,包括讲述都特别清晰。而且能够吸引大家对大家有帮助。我感觉你是特别好。
笑笑:
PPT只是一个辅助你培训的工具,不要被它束缚,要做到PPT和人合二为一,溶于血液。
馒头芦伟大哥:
案例不是很贴近观众的诉求,有些浅,可以再深挖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