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月渐暖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第一篇感悟
如果有来生,我还想做你们的女儿
“身教最为贵,行知不可分。”这是叶圣陶先生写给广大教育者的一句话。
与“言教”相比,无声的“身教”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更加深入人心。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极其重要的“身教”形象。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父亲杨荫杭和母亲唐须荌就可以说是杨绛一生中最好的老师。
-1-
杨绛出生于辛亥革命前夕,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也是父亲的掌上明珠。
她的父亲杨荫杭曾是红极一时的律师,出了名的正统与刚正。
当时有一场学生风潮,杨荫杭因不满洋人镇压而被学校开除。虽然这是最坏的结果,但也恰巧证明他是一位真性情的人。
小杨绛很聪明、很懂事,深得父亲宠爱。父亲在书房看书的时候,是不允许有任何打扰的,但他会选择让小杨绛作陪,足以看出父亲对杨绛爱护有加,甘愿为她破例。
而我们大多数人熟悉杨绛,大多是通过她的作品来了解的,而她最初的文学梦就是在父亲的支持下实现的。
杨绛在东吴大学读书的时候,面临着分科的难题,不知该如何选择。
她问父亲:“我该学什么?”
父亲答道:“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她心里没底:“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
父亲开导她道:“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听了父亲的话,杨绛才解开内心的结,毅然选择了文科专业。
父亲对杨绛的爱,是宠爱而不是溺爱,是顺其自然地为她拨开云雾见月明,是在她迷茫时指引方向。
-2-
书中对母亲的描写不多,但从少量的描述中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一个温婉得体的母亲形象。
如果单从家世来看,生于书香世家的杨绛,家庭生活还是不错的,基本维持在小康以上的水平。
家里也有佣人供以使唤,但杨绛从来没有盛气凌人地要求他们做些什么,她一直属于淡定温和的性格。而这一切都与母亲唐须荌有着重要的联系。
杨绛的母亲原本也是出生于富贵人家,算得上是一枚知识青年了。但她没有活跃在民国的文坛或政坛,而是选择与杨荫杭成婚,开启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有人说,好好的一个才女却成为了家庭主妇,不免有些浪费。可唐须荌却从未后悔过,她将智慧融于生活之中,把家内外都打理得特别好。
在杨绛的记忆里,母亲整天都处于忙碌的状态,可能是在做家务,可能是在读诗词,总之,一刻都不得闲。
而她的两个姑母恰恰相反,从来不会做家务事,也不会管理家里的事情。
所以,家里的各项事务基本上都是唐须荌来操劳,尽管事情累积在一起很繁杂,但她总能处理得井然有序。
另外,她也从不计较这些,在遇到好东西时,依然会分享给别人。她总是这样,不争不抢。
其实,小孩子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大人的行为,而唐须荌的得当做法,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无形地感染了成长中的杨绛。
从日常打理中,杨绛也逐渐掌握了各种生活技能;从为人处事上,杨绛也学到了那种淡然的心态。同时,这种简单优雅的气质也深深地影响着杨绛的一生。
-3-
如果说父亲是杨绛文学路上的明灯,那么母亲就是杨绛生活上的航标,两人从不同方面启发杨绛。
而杨绛这一生中最后悔的时候,大概就是在母亲病危前,没能赶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每次提到这件事情,杨绛都会悲痛不已。
因为母亲这一生给予她太多的关爱与指引,每每想起都会觉得温暖和想念,说是“无以为报”也不为过了吧。
所以我们总是会感概“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凉与无助。世界上最无私的人,大概就是父母了,他们不会计较个人得失,总是给予儿女最好的爱。
我们的生养来自父母,我们的第一次教育也来自于父母,是父母锻造了如今的我们和你们。
杨绛的父母如此,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关爱和教育着子女,然后放手让他们顺利成长。
父母要得并不多,只希望子女能够把他们放在心上,能够时常想着些他们就够了。那么不妨在父母俱在的时候,多抽点时间陪陪他们,有时间就打个电话,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我也很爱你们!
简宝玉读书挑战写作——《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