莹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153
张爱敏
【新父母晨诵】
教师和校长一个很大的失误,是不研究孩子变得难教的原因。医生总是首先为病人仔细检查身体,努力寻找确定病因,然后再着手治疗。
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仔细,耐心、深入地研究孩子,研究他们在智慧、情感、道德方面的发展。
——(《睿智的父母之爱》,第69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萤火虫微语主持:朱永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个现象,在教育中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肯綮。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要解决孩子们的问题,首先就要认真研究孩子。就像医生要医治孩子的疾病,中医必须望闻切诊,西医必须各种检查一样,教师与校长也应该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耐心的研究。个案分析,教育叙事,是研究孩子的重要方法。没有针对性的教育,不建立在研究孩子基础的教育,大部分是无效的。亲爱的父母,校长和教师面对几百个、几十个孩子尚且如此,你们何尝不是如此呢?学会观察和研究孩子,学会记录孩子的成长,对你们同样很重要啊!
【我的微语】
亲爱的新父母们,晚上好啊!真正的读懂孩子,是从“望闻问切”开启,才能真正拨动孩子的心弦。
每当我回想起自己初为人师时的情景,总会为当年的自以为是感到羞愧。那时,面对课堂上走神的学生,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归因于他们“不专心”“懒惰”或是“对学习没兴趣”。直到有一天,班里最“调皮”的男孩在作文中写道:“老师,我知道您不喜欢我,因为您从来没有问过我为什么上课总是看向窗外——我的妈妈生病住院了,我在数着日子等她回家。”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撼了。原来,我一直在用既定的标签去定义活生生的孩子,却从未真正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将教育比作医生的诊断,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真正的医生不会仅凭病人的表面症状就妄下论断,而是要通过“望闻问切”、各种检查,找到病根所在。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时,是否曾像良医那样,耐心探寻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那一次,我遇到一个经常迟交作业的学生。我没有简单地批评他懒惰或不负责任。而是选择了不同的方式——约孩子一起散步,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到,这个孩子的父母最近离婚了,他不得不在两个家之间奔波,作业本常常遗忘在另一边。如果没有这番深入的交流,我也许永远只会停留在问题的表象,永远无法触及真相的核心。
作为父母,我们是否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当孩子成绩下滑时,我们急于报补习班;当孩子情绪低落时,我们轻描淡写地安慰;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我们习惯性地责备。我们忙于开出各种“教育处方”,却很少静下心来“诊断病因”。朱永新老师说得好:“亲爱的父母,校长和教师面对几百个、几十个孩子尚且如此,你们何尝不是如此呢?”
研究孩子,需要放下身段的勇气和静待花开的耐心。我的邻居李女士发现上初中的女儿最近总是锁着房门,拒绝交流。她没有强行闯入,而是开始每天在女儿睡前写一张小纸条塞进门缝——有时分享自己少女时期的困惑,有时只是简单的一句“妈妈爱你”。一周后,女儿主动打开了房门,扑进她怀里痛哭。原来,女孩因为脸上的青春痘被同学嘲笑,陷入了深深的自卑。如果李女士选择破门而入、厉声质问,或许永远无法得到孩子的信任。
记录,是研究孩子的重要方法。我认识一位细心的父亲,他从儿子出生那天起就开始写“成长日记”,不仅记录儿子的身高体重,更记录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第一次主动分享玩具时的惊喜,因为搭不好积木而愤怒摔玩具后的反思,还有那些天真却充满哲理的童言稚语。翻看这些日记,不仅让他更懂孩子,也让孩子在长大后通过这些记录,理解了父母的用心良苦。
在这个追求速效的时代,教育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一刀切”。我们习惯于寻找“立竿见影”的教育方法,却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就像中医讲究“同病异治”,同样的行为问题,在不同孩子身上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成因。那个在课堂上总是插话的孩子,可能是为了引起注意,也可能是思维过于活跃;那个拒绝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可能是性格内向,也可能曾经在集体中受过伤害。
深入研读孩子的过程,也是教育者自我成长的过程。当我开始坚持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变化、情绪波动时,我发现自己看学生的眼光完全不同了。我不再只看到他们的成绩和表现,而是开始理解每个行为背后的故事,每个表情后面的心情。教育,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升华为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的智慧穿越时空,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教育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当各种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让人眼花缭乱时,我们最需要回归的恰恰是最基本的原则——深入研究每一个具体的孩子。没有这个前提,再先进的教育理念都可能是空中楼阁。
亲爱的父母们,当我们在为孩子规划未来时,是否曾停下脚步,认真观察过他们眼中的光芒因何而亮、因何而暗?当我们急切地想纠正他们的“问题”时,是否曾蹲下身来,试图从他们的角度看世界?教育的美好,不在于塑造完美的孩子,而在于陪伴不完美的他们一起成长;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读懂每个独特的灵魂。
让我们都成为用心的“教育医生”吧,用观察代替武断,用倾听代替说教,用理解代替指责。当我们真正学会深入研究孩子,教育就不再是单向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滋养——在读懂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