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是一本表面上直面死亡的书籍,实质上是思考人生的一杯佳酿。
文章的章节看似毫无头绪,一会儿说鬼,一会儿说神,一会儿又说人,一会儿又说天命和人性。仿佛故事总是跳来跳去,不知所云。其实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一会儿思考这个问题,一会儿思考那个问题,总是在不停的跳跃着。但你会发现所有的前面的章节都是为了引出最后的——人生的价值。百岁老人将肉体和灵魂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认真琢磨后,他总结了人生的价值——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
是对人性的锻炼,还是对肉体的考验?
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在塑造信仰的过程中,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
只有在苦痛中才能锻炼灵魂,完善自己。佛家说道轮回也是在告诉你一辈子的修行,远远不够,还要再经过多次的锤炼,才能才能够锻炼成性。
一路顺风,生活在很好环境的人,他的性格变好,那是再正常不过的,而一个在苦难中生性顽劣,他的性格能够变好,却是要经过很大的努力。世界好比一个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的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有很多不同的灵魂。
你相信灵魂吗?
我是相信的。我理解灵魂不是人死了以后的鬼魂。而是人在世界上锻炼自己坚定的信仰。所谓人格魅力,就是这个意思吧!
从古至今,那些有信仰的人都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精神食粮。这些精髓也就是他们的灵魂。他们意图用这些留下的东西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怎么活?我们应该怎么锻炼自己的心性?怎么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把我们的灵魂留下来,思想的传承就是灵魂的传承。
几十年后,几百年后,依然有人记得你,那么你就是灵魂不朽了。每一个普通人都渴望这样的永生,所以佛家才会让人向善,才会讲究轮回,是要说普通的人,也有机会灵魂升天,永垂不朽。
灵与肉的斗争从出生就已开始!
为什么要这么早呢?因为灵魂的锻炼,是越早越好。先是和自己肉身的斗争。人的肉身都有很多劣根性,有长的丑,有吃的胖,有身体有缺陷。如果把它当做一种锻炼,接受它,努力地去适应它。那么你就完成了最基本上的灵魂稳定性。
对普通人来说,灵魂就是良心。一辈子追求良心上的不争不斗,屹立不动。最终也可以实现光明澄澈。
孔子常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担心别人不知道你,你也不了解别人
杨绛先生说,患不自知也。意思是你不了解你自己
我说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知道人生的价值。
当灵魂和肉体达到了统一,那就该做些什么了。肉体要配合灵魂去实现人生的信仰。
这也就有了苏格拉底,为了灵魂舍弃肉体的故事了。也有了耶稣为了信仰大喊一声死去的故事了。他们的肉体早已消失殆尽,但是他们的灵魂新代代相传,得到了永生。
人性的修养,第一层是锻炼体魄,第二层是锻炼意志,第三层是为灵魂舍弃肉体。有生老病死自动舍弃肉体的,有为了追寻信仰,被动或主动舍弃肉体的。
人人都会达到第三层。那么第一层和第二层就是我们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