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看外国片子,都是很烧脑的。这几张图对于我个人理解是“思想的禁锢”更喜欢带标签去评判一个人或一件事。

沃森一个思想开放的奥克兰市仅有一年经验的教师,一生梦想便是去算国最保守的学院任职。从部分截图(当然片里还有很多话)出来的话里面反应的正是沃森的新思想,凡事追求的是创新,探索,向外看。而也从学生和领导的对话来看,反应的正是他们思想的保守。不懂创新,求同存异。
凯瑟琳打破旧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并且大胆的实践她们的想法,发展个性。最终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正如船长给我们也是采取创新模式互动教学,发挥了我们的个性,成长迅速,非常喜爱受用受欢迎,也正如我们教资学向面向综合素质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那副世界名画同名的师生电影,一大群漂亮的小姐姐+好美的场景+悠扬的配乐+独立之精神。教师不是照本宣科–教书,教育是要启迪智慧。
女权不是要跟男人争位置,而是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并拥有选择的权利而非纠结于选择内容的本身,然后全然的诠释好自己的角色。
生命是动态的独立的,没有谁应该去依附或被依靠,我们可能是透过别人来看见自身的卡点,但唯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才是改变、创造的起点。
昨晚舱里美言姐跟儿子发生的刷教资题后对话经历,出现在船长的导读里了,看看船长说了什么?教改的教育方式是否既可以兼顾传统知识教育的短期价值,又能叠加推动个体内在成长的长期价值?
当我们对教资学习设计产生质疑时,不妨看看船长从心理咨询师三季裸考得到的验证,看看今天在导读里说的每一个字。教资学习以来,我们遇到时间资源分配的总总挑战,但相信自己是为了内在成长带来的长期价值,做了当下战略性的时间分配取舍选择❗️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天建议大家如果有学龄期孩子的,都试试刷"一起考教师" App 里综合素质职业理念的学生观, 看看孩子对于学生观的理解。
看完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我的感受是女孩子要有自己的理想的价值观,并要为他付出努力和行动,家庭和事业只要平衡好,是可以兼并的。
一方面看到一个鲜活的有才华的凯瑟琳老师带着满腔热情到这个有名女子学校实现自已教书育人的抱负,但因她的价值观和学校格格不入,学校对这种教师很难兼容并包,最后她离开了学校。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学校都必须面对检查评估和第三方评价,都必须面对市场和社会的检选,使得现代学校管理者不得不适应有关评价标准。学校从大局出发很难兼容并包和接纳一些太有思想的老师,即使有也很难成为主流和常态。教师、学校及社会、家庭等各方所处位置不同而所求不能达成一致教育观,这也是教改面临困难之一,也是教改需要去面对和落地解决的。
从另一方面凯瑟琳对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坚守与自觉维护和实践令人敬畏。凯瑟琳坚持认为:“我以为这是培养未来的领袖的地方,而不是培养那些领袖的妻子的地方。”她勇于挑战女子学院的传统,始终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在育人实践中完成了自我成长。正是在她的教育引导下,正是在她的以身示范下,正是在她的绝不妥协下,女子学院信奉传统观念的优秀学生们,突破成见,不断改变,人生丰富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她以自己的努力,与保守的学生较量,与顽固的校长抗争,她从不妥协。她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不管学生对她是如何冷嘲热讽,她都义无反顾地去教育引导。学校是因学生而存在的,有了学生才有了学校,学校必须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学校能拥有更多凯瑟琳·沃森这样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的老师,这所学校是幸运的,这所学校的学生也是幸运的。
我们教育工作者、学校始终要秉承以人为本理念,致力于让学生完成人的觉醒,教育学生成人成才前提是要先让学生成为人本身才对,这也是育人根本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