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末抽两天时间细品了一遍村哥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总体感觉是诚意满满。对这位从不接受约稿,没有低谷期的文坛常青树有了新的认识。摘录几点,细加品味,以期受到启迪。
写小说是个体力活儿
村哥坚持写小说三十余年,跑步也坚持了三十余年。书中花了大量笔墨解释缘由,“体力下降的话,思考能力也会随之表现出微妙的衰退”,“在日常生活中将运动与知性的作业相互结合,会对作家的创作产生理想的影响”。村哥认为,“精神、头脑和身体之间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接着从另一角度做了论证,小说的基本工作是讲故事,难免要下降到意识的底层去,下降到心灵黑暗的底部去寻求小说需要的养分。越是规模宏大的故事,下降得越深,随之而来的黑暗就越浓重。这片黑暗,经常充满危险。“想同那种深厚的黑暗之力对抗,并且日复一日地面对那种危险,就需要强韧的体能。”
文字很奇妙,能够很准确地传递出作者的身体状态。读萧红的散文,常常感受到饥饿。毕飞宇对莫言的评价,是这人身体很好,特别能吃。有志于长久地舞文弄墨的人,一定要想办法保持充沛的体能。
接着村哥又进一步提到了“节制”,他认为“肉体上的节制,是把小说继续下去必不可少的条件。”此话有深意,不过无须辨,成年人都懂。“移动播种机”大仲马,晚年看自己写的《三个火枪手》,完全不相信那是自己的作品,可以很好地佐证村哥的观点。
要如何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素材
村哥主张记在脑子里,遇见任何事实,都从中提炼几个兴味盎然的细节,放入大脑。不要担心会忘记,真正重要的事情,一旦放进脑海,是不可能轻而易举就遗忘的。“写小说至为珍贵的,就是这些取之不尽的细节宝藏。”
我在此观点基础上做了延伸,可以随时进行无记录即兴创作。比如外出,遇见了某件事,马上在脑子里编故事,设置情节,挖掘深层次的社会价值;遇见有趣的人,马上进行肖像刻画,想象人物背后可能发生的故事;到一个环境里,马上打开“摄像机”——眼睛,在脑海里进行创作……我们写作时随时蹦出来的灵感佳句,并非没有缘由。
小说为谁而写?
村哥觉得“让所有人都开心,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白忙活而已。千人千面,品味千千万。”索性不管那么多,只管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写,总有喜欢的读者来欣赏的。
实际上,写作如做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从来不去讨好别人,他们只会活出最为绽放的自己,吸引到认可自己的人,彼此欣赏,彼此成就,达到真正的共赢。作者写得愉快,读者读得开心,允许有人不喜欢,才是最好的状态。
一本看似很随意的写作心得,实际是干货满满的,值得每一位追求共鸣的写作者阅读。我只展示了皮毛。
网友评论
现在自媒体时代投稿文章的渠道实在是太多了,真正缺乏的是优质的内容输出,这仍然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只要你有写作实力和观察力,能做出高质量的文章,稿费什么的都不在话下。
我是小杜,现在这里放一个我和朋友做的公众号:写作之家。
一个推送投稿文章信息的平台。包含实体杂志、写作方法、个人成长经历、其他各类征文等多种征稿动态和信息,欢迎您来投稿。
热爱文字的您,咋们一起加油啦!
不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