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完《生命当下的诗与远方》(1)之后,下面准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说这个话题——说一说我自己心里的诗与远方。注意,这一篇里的【我】与上一篇的【我】表面上看起来是同一个,但其实并非是完全相同的同一个。因为,【我】一直在变化着,包括写完(1)之后,当从新的视角来写(2)时,这时的【我】已经变成了另一个视角。还记得《视角法则》中的第一法则吗——一切皆是视角。包括诗与远方,也不例外。
在新的视角下,诗与远方,本质上是一种对“究竟自由的生命境界”的“文学化表达”。
什么是诗?子曰:思无邪。也就是说,当我们的生命处在一种天真、纯真、率真的“本然自由"状态时,生命自然散发出来的能量场,就是一种非常美好的、轻盈的、自在的、自由的、诗意的能量场。当这种生命能量场的能量以【语言】的方式【抒发】出来的时候,自然的以一种【歌咏、歌唱、歌颂】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就是【诗】。【诗】本来就是需要【唱】出来的,所以也叫【诗歌】。比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风】的部分,就是专门负责采集诗歌的官员——那时的人们真是浪漫,连官府里都会设置专职人员去采集诗歌,也叫【采风】。【风】其实就是【民歌】,指流传在民间的歌谣。这些歌谣说不清是谁创作并第一个唱出来的,而且正是因为流传的久了、广了,才会被采风的官员采集到。
从【诗】的发源来看,真正的【诗】正是藏在民间——藏在民间劳动人民纯朴的民歌中。民歌很多,但能够被采集并千古流传的,需要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文字、内容、音律等方面,都要有一种【纯朴的美】——即思无邪。那些粗鄙庸俗的俚曲小调,虽也是民歌,但却不够格——不够【诗】的格——诗,可以是瑶台仙姬,可以是大家闺秀,可以是小家碧玉,甚至可以是清清秀秀的小丫头,但不能是邋里邋遢、满嘴浑话的糟婆娘。
所以,诗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与审美。
而“远方”这一词汇的诗意内涵,同样可以追溯到《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种朦胧、美好、诗意、却可望而不可及的、带着淡淡的清愁的这种文学意象,正好是“远方”这个词最好的注解。
【诗与远方】这一说法的现代流行,则源自于高晓松 2013 年创作、许巍 2016 年演唱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歌词中有一句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随着这首歌的热播,这句歌词也火了起来,并迅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引发广泛共鸣。这一表述的直接来源,是高晓松在《高晓松 184 天监狱生活实录:人生还有诗和远方》中记录的母亲张克群的家训:“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高晓松的母亲张克群是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其家族深受文化传统浸润。她在教育子女时强调精神追求的重要性,这句家训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务实认知,也是对理想境界的诗意表达。高晓松将其融入歌曲创作,通过许巍的演唱赋予其更强烈的感染力,使 “诗与远方” 从私人话语升华为公共文化符号。
—— 以上这两段话根据AI问答信息整理而成
很喜欢【远方的田野】这个说法。它意味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在经历了很多年节奏快、压力大的职场、商场的“苟且生活”后,需要重新回归一种自然本朴的生活方式——就像是回到了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广袤的大地上辛勤地耕种,虽然也会汗流浃背,但肥沃的田野总是会给人们带来最安心、最踏实的感觉——无需与任何人竞争,自然本朴地劳作,自然本朴地收获,自然本朴地生活,最后亦自然本朴地将身体和心灵都融入自己劳作过的土地——从土地而生,从土地而活,最后回归于土地。
小时候学过的歌很多都忘记了,但那首《在希望的田野上》总是记忆犹新。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是在土地上讨生活。都市文明的兴起,相比五千年的华夏历史,最多只能算是一个零头。而就是这几十年的都市生活,裹挟着人们的身心,进入了一种不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快车道。可是走得越远,越是感到疲倦、劳累、沉重,总感觉似乎有什么东西被遗忘了、遗失了,丢在了看起来“原始、落后、愚昧”的土地上。
曾几何时,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为了获得一个城市户口的名额而倾尽全力,而现在,都市里的人们又开始想办法到农村去生活。
“远方的田野”,其实不是田野在远方,而是人们走得太远,把田野遗失在了原处——当回过头来的时候,才发现,田野已经远到了视线之外。
远方是如此,诗也是如此。人们在欲望的洪流中流浪了太久,已经忘记了生命本真的样子——那生命的本真里,有诗,有田野,自然、纯真、美好——远远地望去,那美好更像是画上的风景,而不像是真实的生活。
要找回这种纯朴的美,要找回生命中的诗与远方,并不需要人们重新回到农村,重新去做农民。
但需要【做新民】——在“心灵的田野”上辛勤耕种、将“心灵的田野”打造成“自性桃源”的新式农民。——对于如何完成这一点,欢迎阅读笔者的《生命中的桃花源》系列文章。
当我们在自己的生命中开拓出一片芬芳鲜美的桃花源时,“诗与远方”就会成为我们生命里本来如是的风景,且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分享一首小诗,枫舞清秋的《白露.云盏》,在这首小诗里,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一杯清香的白露云盏茶,且请君慢慢品赏之~
白露.云盏
文/枫舞清秋
许是昨夜的月光宿醉未醒,晨露在落叶草尖上晶莹着秋的梦境,像一颗颗珍珠一般无瑕清透澄明。
风,轻轻徐徐,不忍扰了一朵夕颜花的清梦,不愿惊了一片云朵的涟漪。
白露未晞。采一盏清雅,焙酒,烹茶。置于青瓷茶壶,小火煎之。倾于青瓷茶盏,沉淀静气。当水声响起,茶烟氤氲,空气里弥漫着露的清新,茶的香气,青绿在握,山水如遇。
阳光慢慢透过纱帘,静静地落在茶汤里 。静品秋茗,浅吟秋意。茶之醇香,露之清逸,一滴清露入喉,那清润灵透的茶味,如何不让人心旷神怡。
清润的,是山水,灵透的,是自己。仿若,人在山水间,云在茶盏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