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

作者: 可泉 | 来源:发表于2018-09-27 07:18 被阅读17次

(一)

一进入春运,充斥电视、报刊、网络的热点新闻都是过年回家路的艰辛和痛苦。南方暴雪,京广线停摆,广州火车站滞留旅客已超过17万人。很多人困在车站、路上,他们的亲人心疾如焚。有一年,安徽师范大学女生冷静在芜湖车站拥挤的人流中,千辛万苦也没能在春运的人潮中挤上火车。等她终于能回家时,19岁的少女已是妈妈怀中的一盒骨灰,让人唏嘘不已。

中国的春运由来已久,大部分中国人怀着喜悦而又恐惧的心踏上那回家,和父母妻子儿子兄弟姐妹团聚的艰辛路。本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有两次亲历,至今回想起来还不寒而栗。

一九八四年我在西安读书,四个福建的同学相约一起回家。学校一放假,我们就赶紧奔往西安火车站。当年,农民工还不像现在这么多,但火车的运力也不如现在这么强。所以,一票难求,二十几年前和今天同样。到了火车站,只有站票,当时年轻,也没有什么行李,站票就站票。踏上从西宁开往北京的列车,没想到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到徐州站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多。转乘从北京到福州的45次,还有两个多小时。大伙商量好,不出站,就在站台上候车。一月的徐州,雨雪交加,冷风刺骨。为了御寒,我们把站台当成了跑道。慢慢地,脸上红润了,头上微微冒出热气。站台上的工作人员受我们感染,也加入了慢跑的队伍。一个同学还喊起了番号,“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45次列车徐徐进站。我们和工作人员一一道别,继续我们的旅程。站台虽然寒冷,但空气是清新的。一进车厢,那混浊的味道让你不禁呕吐。满地板满过道都是人,这时候,什么尊严、什么体面顾不上了,只求有一席之地,让酸痛的双腿休息片刻。好不容易有一小块空地,四个人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般紧紧贴在一起,迷迷糊糊中睡着了。

第二年,大伙早早就订计划,经过三番五次的争论,决定走京广线。提前一个星期排了一夜队,买到了座票。到珠州转车时,挤不上车,眼看火车就要启动了,一个同学急中生智,说,赶快爬窗户,大伙前拉后挺,终于又一次挤进罐头中。还没等喘口气,火车就呼噜呼噜地走了。

二十多年了,中国很多行业都改变了,但就是这春运,还是那么让人揪心。

(二)

有一年春节前,到福州开会,顺道回老家。刚进县城,街道两旁已经挂满了红灯笼,到处人挤人,车堵车。回到家,母亲正在忙碌着,看见我回来,有点手足无措。问道:“饭吃了没有?”我说:“吃过了。”

我劝母亲和我一起到厦门,母亲说:“不行呵,要祭灶、蒸年糕,还要备一些素食。”

母亲的话,把我一下子推到了六、七十年代的日子。

那是我的少年时期,家里很穷,父亲一个月三十五元的工资,要养活一家七口人。平时,难得吃上荤菜,过年,就成了嘴馋的我的期盼。

农历腊月二十四,我的第一个期盼来了,那是祭灶的日子,祭灶祭的是灶公灶母。一年来炉灶里每天都红火,是拜了灶公灶母的恩赐。过年了,首先应该感恩的就是两位老人家了。靠墙的烟囱贴着一张灶公灶母的年画,两位老人慈眉善目,每天都朝我们微笑着,我以为是我从没见过的爷爷奶奶。

吃过晚饭,母亲从阁楼上取下八个碟子。碟子是木头的,四四方方,漆上红漆。红碟子装上桔子、甘蔗、柚子、红糖、和四盘炸果(俗称祭灶料),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锅盖上,点上香、放了鞭炮。看见水果、炸果,我的眼睛都绿了,弟弟妹妹也流着口水。等香烧尽了,我们赶紧跑过去,猛抓一把,狼吞虎咽起来。

第二个期盼是在农历腊月二十八,母亲开始蒸年糕。先将约二十斤的大米和糯米按比例配好,用石磨碾成米浆,装进米袋中,放在一个大木盆里,上面再压上石块,等米浆中的水分榨干后,将已成块状的用手掰开,捣成粉状,再浇上红糖水。然后,倒进已铺上布的蒸笼中,摊平后,上面放上花生、红枣,芝麻,用两捆木柴整整烧上四五个钟头。少年的我早就熬不住了,不知不觉睡着了。凌晨三点多,母亲把我叫醒,朦朦胧胧中接过母亲手中刚蒸熟的烫嘴的年糕,咬一口立刻从睡梦中醒来。第二天,偷偷用手将年糕上的花生、红枣抠出来,圆圆的年糕千疮百孔,父亲很气,一巴掌要抛过来,被母亲拦住了。我赶紧跑到街上,等父亲气消了才敢也回家。

年夜饭没有特色,倒是正月初一的早餐值得一说。除夕夜,最忙碌的还是母亲,吃完饭,收拾干净后,母亲开始准备第二天的早餐。先是用木桶蒸饭,然后是炸花生米,炒蔓青(将大头菜切成片,用酒糟和盐阉后切成条),煎年糕,煎白果,再炒花菜、炒青菜。等我们醒来,穿上新衣服,餐桌上已经摆满了素菜,装上一碗透着杉木头清香的白米饭,就着花生米、蔓青,当然还少不了也是用酒糟和盐阉就的嫩姜丝,直到今日还回味无穷。

今年要回家过年,祭灶、蒸年糕是赶不上了,正月初一的素餐我将亲自操刀,让母亲,妻子和儿子吃我做的新年的第一餐饭。

(三)

又一年农历二十九,从厦门驱车三百公里回老家罗源。一路上,霪雨霏霏,寒风刺骨,挡不住回家的温暖。母亲早就在街头的古塔前翘首以待,锅里还蒸着年糕、白果。放下行李,吃上一块热气腾腾的年糕,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就是亲情,这就是乡情。为什么千百万的游子,顶着风雪,千辛万苦,一定要回家过年。凭什么,凭的是咱中国人“有情有义”的传统,凭的是团聚和尽孝的理念。一句话,“回家过年”是咱中国人人伦道德的集中体现。

初一,早早起床,站在阳台上,可以看到邻家房顶上的瓦片银光闪闪,下霜了,真是久违。七十年代中期,我上山下乡时,一进入霜降,田野里,树冠上,房前屋后,一片白茫茫的物景。踏下去,唏唏呖呖的清脆声让你有种别样的感觉。更有趣的是,瓦片间还长着一种从未见过的草本植物,开着粉红色的花儿,在白霜的映衬下分外妖娆。

初二,参加一位同学的父母八十大寿的寿宴。准备好红包,同学说,早就改革了,不仅不收你的红包,还要送你一个小红包,答谢光临。觉得很诧异,吃了还要拿。同学说,作为子女的给父母过大寿,图得就是热闹,让一辈子辛辛苦苦的老人享受这难得的天伦之乐,你大老远能来赴宴,老人家都非常高兴,那有再收礼的道理。觉得这改得好,经济宽裕的多请几桌,手头拮据的少请几桌,不就是图热闹吗。顺带要说一句,我们罗源老家,给老人做寿都安排在大年初二初三这两天,不管你是那年那月那日生。

在觥筹交措间,居然遇到三十年前一起入伍的众多战友。一问,原来是参加一位战友的五十寿辰,不禁想笑,五十过寿早了点吧,人家可是八十大寿呢?不过,这位五十寿星倒也坦然,事业有成,儿子儿媳已为他抱上孙子,女儿女婿刚办完婚事,可能是借机想犒劳自己。为他高兴,连敬三杯。几杯酒下肚之后,已渐入“微醺不醉,豪气大张”的境界,此时,来者不拒,大醉。

(四)

回老家过年,印记最深的不是特有的年俗,也不是别样的拜年,而是那无时不响、无处不在的鞭炮声。

年三十晚,从下午五点始,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就此起彼伏,那是为了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年夜饭而放的。因为各家的开饭时间不同,所以时间延续也长。到了晚上十一点四十五分,跨越新年的急迫心情已经让一些人按捺不住,率先燃放起手中的鞭炮、礼花。有人捷足先登,其他人就争先恐后,一时间,全城像砸了锅,那震天动地的音响强烈地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带动着所有人的神经一起跳跃。仰望天空,是一片流光溢彩、火树银花的世界,而空气中弥漫着刺激而让人兴奋的销烟,让你久久难以忘怀。

大年初一凌晨,不到六点,那熟悉的噼噼啪啪声又在耳边响起。新年的第一餐饭,要吃的有滋有味,是一定要有鞭炮声的伴奏。晚上,十位小学同学相聚,回忆起儿时往事,大家既兴奋又留恋,一位同学提议放鞭炮,大家都一致赞同。鞭炮声中,每个人都像回到了少年岁月,那是一段虽然贫穷、但充满温馨年代。年龄大了,怀旧感总是不时涌上心头。

大年初二,几位同学一起去看望小学老师。走进熟悉的四合院,斑驳的大门、镂花的窗子、天井旁的兰花、屋顶上的青苔,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六十年代。见到老师时,才知道时光早已流逝。七十七岁的老师已不复当年风采,有点耳背,但说起我们小学的往事,连细节都记得一清二楚。在回忆中,我发现老师家中的神龛贴着邓小平的肖像,两边是一幅对联:“永世难忘之伟人,中华铭记其功绩。”老师也随着我的目光凝视着肖像,缓缓地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没有我的今天。原来我是地主的儿子,是邓小平把一切都改变了。”是呵,我们这些亲历者,怎么能忘记呢?我说,老师,我们放一挂鞭炮吧。老师说,好呵。我点燃了手中的鞭炮,听到了春天的脚步。

中午,一位厦门的朋友来访,我陪他到著名的圣水寺,烧了香、放了鞭炮,那是平安幸福的祈祷。中饭时,两位福州的朋友也赶来了。当我们迈进酒店的门槛时,东道主放起了鞭炮,那分明是“欢迎、欢迎”的掌声。当朋友的车子就要启程时,鞭炮再一次招手:“朋友,欢迎您再来!”

回到了厦门,那噼噼啪啪的声音还时不时地在耳边响起。

相关文章

  • 过年回家回家过年

    过年了要回家看望年...

  • 过年回家,回家过年

    过年你回家了吗? 今年过年有幸回家早了,可以看到家里人年前的操劳也看到平日里的生活。发现自己就在这里格格不入的闯进...

  • 过年回家,回家过年!

    连续两天都没有休息好,原本以为回到家会很想睡觉,真正躺到床上却思绪万千。 能在今天回到家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原本抢的...

  • 过年回家,回家过年

    你不用光彩照人,衣锦还乡,家本来就是个用来疗伤的地方. 我们在生活失望受伤,总是需要那么一个温柔的港湾,让心灵得到...

  • 回家过年,过年回家

    2008年末,这十多年韦世豪外出务工忙活了很久。说实话,从农村到他乡工作,一没文化,二没学历,也只能干些体力活,还...

  • 过年回家,回家过年(一)

    过年回家,已经成为中国人永远的情结;回家过年,也是中国人最虔诚的信仰。 为什么要回家过年?因为,年是团圆,年是思念...

  • 小年小年,开始过年,过年回家,回家过年!

    记得儿时,每到小年 各家各户的鞭炮声就响起来了 我们就会知道,春节就要来了 如今依旧是过年,但年味好像淡了许多 其...

  • 小年小年,开始过年,过年回家,回家过年!

    记得儿时,每到小年 各家各户的鞭炮声就响起来了 我们就会知道,春节就要来了 如今依旧是过年,但年味好像淡了许多 其...

  • 回家过年

    刚进腊月 就做回家的准备 网络加一视同仁 不照人下面 让一个身在异乡的打工者 消除了缺勤排队的烦恼 被插队的顾虑 ...

  • 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 热寒 回家过年大迁徙 满怀思念回故里 出城车辆如蚂蚁 仿佛蜗牛往前移 京城上演空城计 车少人稀特静谧 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家过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usoftx.html